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的当下,"学史增信"专题研讨作为理论武装的重要载体,正在全国各级党组织中掀起思想碰撞的热潮。通过系统梳理百年党史中蕴含的真理力量,党员干部不仅能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能在历史坐标系中校准理想信念的"定盘星"。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初心的叩问,也是对使命的传承,更是新时代人精神力量的淬炼场。
一、历史传承:解码红色基因谱系
中国百年奋斗史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每个历史转折点都蕴含着理论创新的密码。以土地革命时期为例,毛泽东同志通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转化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方案,这种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调适,奠定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基石。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又突破了计划经济思维定式。这种历史智慧在新时代依然闪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正是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正如中央党校专家王沪宁在《党史研究与理论创新》中指出的:"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史。"
二、理论根基:构建认知坐标系
学史增信的核心在于建立科学的认知框架。通过梳理党史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节点,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回答时代之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解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改革开放时期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突破,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
历史阶段 | 核心问题 | 理论创新 |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中国革命道路 |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
社会主义建设 | 社会主要矛盾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改革开放 | 发展动力机制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这种理论演进逻辑在新时代得到延续。面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系统性回答。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四林认为:"党的理论创新始终遵循问题导向,每个重大理论突破都对应着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需求。"
三、实践路径:创新学习方法论
提升学史增信实效性需要方法论的创新。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必须构建多维立体的学习体系。北京市某区委开展的"重走进京赶考路"沉浸式教学,通过场景还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员在历史现场感悟"两个务必"的深刻内涵,这种体验式学习使理论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
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党史学习教育开辟新路径。上海浦东新区打造的"党史XR实验室",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一大、遵义会议等历史场景,使学习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调查显示,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单位,党员干部理论测试平均成绩提升23%,学习时长增加35%。
四、现实意义:锻造政治判断力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学史增信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党史中重大风险应对案例的剖析,能够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以抗美援朝决策为例,党中央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作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决断,这种基于全局视野的政治智慧,对于应对当前国际局势具有重要启示。
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历史认知更是政治判断的试金石。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变种,只有筑牢历史记忆的"防火墙",才能保持政治定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宪文强调:"正确党史观是抵御错误思潮侵袭的思想盾牌,必须用扎实的史料研究和理论阐释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学史增信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洗礼,更是面向未来的思想准备。这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创新方法论体系,构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良性机制。建议未来研究可着重探索:党史学习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理论传播创新模式、不同群体学习需求差异性分析等方向。唯有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让理想信念之光照亮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