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校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本年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我们实现了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教师党员占比提升至68%,学生入党申请率同比增长21%,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
一、思想引领铸魂工程
我们创新建立"三个一"理论学习机制,即每月一次专题学习、每季一次主题研讨、每年一次成果展示。通过"学习强国"积分制管理,党员日均学习时长达到45分钟,较去年同期增长30%。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开发了12门示范课程,其中《红色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入选省级精品课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华教授在《新时代学校党建研究》中指出:"思想建设必须与学科特点相结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模式。"我们实践验证了这一观点,在物理学科中融入"两弹一星"精神案例教学,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至92%。
二、组织建设强基工程
项目 | 2022年 | 2023年 | 增长率 |
---|---|---|---|
党员教师人数 | 85 | 102 | 20% |
主题党日活动 | 24次 | 36次 | 50% |
党建课题立项 | 3项 | 7项 | 133% |
实施"双培养"机制,将12名骨干教师发展为党员,8名党员教师晋升学科带头人。建立"1+X"结对帮扶制度,每位党员联系3名群众教师,在课堂教学竞赛中,结对组获奖率高出平均水平28%。
三、师德师风提升工程
制定《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40条》,开展师德承诺云签约,参与率达100%。建立师德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学生评教、家长反馈等12项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在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中,家长对教师师德认可度达96.5分,创历史新高。
北京师范大学李明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师德建设需要制度约束与精神激励并重。"我们设立"红烛奖教金",每年表彰10名师德标兵,其先进事迹在校园媒体点击量累计超50万次,形成强大示范效应。
四、学生思政创新工程
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开展社会调研87次,形成调研报告320篇。学生自发组建"新时代宣讲团",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46场,覆盖听众1.2万人次。
在清华大学发布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报告》中,我校"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被评为典型案例。通过VR技术还原党史重大事件,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认知,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党史知识掌握率提升至89%。
五、党建业务融合工程
创建"党建+教研"共同体,组建跨学科党员攻关小组,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二等奖2项。实施"双带头人"培育计划,7个教研组实现党支部书记与学科带头人"一肩挑",相关学科在市级统考中平均分提升6.5分。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研究院王伟教授强调:"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是检验学校党组织战斗力的试金石。"我们通过建立"红色导师制",党员教师指导的学生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数量同比增长45%,验证了融合发展的实际成效。
六、社会服务拓展工程
开展"党员进社区"系列行动,组织教育咨询、课后服务等活动126场,服务群众超8000人次。与3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建立结对帮扶,开发"云端课堂"项目,输送优质课程资源1200课时,相关经验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将志愿服务纳入党员考核。数据显示,党员教师年均志愿服务时长达到42小时,带动全校师生形成"奉献、友爱、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家长委员会满意度调查显示相关项得分提高至9.8分(满分10分)。
本年度党建工作在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三个维度取得显著提升,但仍存在理论学习深度不够、品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建议未来:
- 构建"数字党建"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党员成长轨迹
- 深化"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工程,培育3-5个省级党建示范点
- 建立党建与业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量化考核标准
新时代学校党建工作既要守正创新,更要务实笃行。我们将继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现代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