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广东高考语文作文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以开放性命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人文的辩证关系。2024年新课标Ⅰ卷以“人工智能时代的问题是否减少”为切入点,不仅考验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更成为观察中国教育价值导向的重要窗口。这场年度写作盛会中涌现的满分作文,既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思想深度,也映射出语文教育的核心追求。
一、命题解析:科技与人文的思辨场
202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以“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为背景,设置“问题是否会减少”的哲学追问,其命题逻辑呈现三层递进结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答案获取与思维深化的关系、技术发展对人类认知的重构。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指出,这道题目的迷惑性在于“答案快速获取的表象可能掩盖问题本质的复杂性”,要求考生突破技术表象,触及人类认知的本质特征。
从材料内涵看,命题者隐含着“问题永续论”的价值预设。如华南师范大学吴敏教授点评满分作文时强调:“真正优秀的答案需要呈现问题裂变模型——每个答案都是新问题的孵化器”。这种设计意图与康德“批判哲学”中“理性自我拷问”的思维传统形成暗合,引导考生建立动态认知观。
二、满分范本:多维度的写作范式
范文标题 | 核心论点 | 论证结构 | 语言特色 |
---|---|---|---|
《科技解决问题 亦能增添新问》 | 技术解决表层问题,人文关怀应对深层困局 | 层进式论证 | 比喻论证与数据实证结合 |
《在问题的海洋中航行》 | 问题裂变推动认知进化 | 科幻叙事框架 | 文学意象与哲学思辨交融 |
以网传满分作文《科技解决问题 亦能增添新问》为例,其论证体系呈现三大特征:
- 辩证框架:承认技术解决“数学之问”“医疗之急”的现实价值,同时揭露“情感疏离”“思维惰性”等衍生问题
- 人文视角:将“微信视频通话导致亲情虚拟化”等生活化案例,升华为“工具理性侵蚀价值理性”的哲学命题
- 解决方案:提出“以人文温度驾驭科技利刃”的治理路径,呼应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
三、评分体系:能力导向的坐标
广东高考作文评分采用“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双轨制,其标准设定体现鲜明的能力导向:
基础等级(50分)
- 内容维度:切题度、思想深度、论据充实度
- 表达维度:结构逻辑性、语言流畅性、文体规范性
发展等级(10分)
- 深刻性:现象本质的穿透力
- 创新性:观点或形式的独创性
- 文采性:修辞手法的艺术化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评卷细则特别强调“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这与2024年满分作文中“数据实证与人文关怀平衡”的特点高度契合。如对网络暴力案例的剖析,既展现社会观察广度,又体现价值判断深度。
四、教学启示: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针对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语文教育需构建三层培养体系:
- 认知脚手架:通过“问题树分析法”训练思维延展性,如将“技术便利”分解为效率提升、认知模式改变、挑战等子问题
- 素材矩阵:建立“科技史+哲学+社会学”的跨学科素材库,如引用图灵测试原理佐证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 表达工具箱:教授“悖论揭示法”“概念重构法”等思辨技巧,如将“答案”重新定义为“认知进程的中转站”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学实践表明,采用“议题式写作训练”可提升学生45%的论证深度。这种训练模式要求学生对同一命题进行正反双向论述,培养思维的立体性。
在问答中寻找永恒
202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及其满分范本,共同勾勒出当代语文教育的理想图景:它既是一面镜子,映照技术时代的认知困境;更是一把钥匙,开启思辨育人的新维度。当教育者教会学生用人文精神驾驭科技工具,用理性思维解剖复杂世界,我们便能真正培养出“提问者”而非“答题者”,这正是高考作文给予时代的最好答案。
未来的作文教学,或可借鉴“苏格拉底问答法”,构建“问题生成—逻辑推演—价值判断”的三阶训练体系。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言:“教育的本质是灵魂转向的艺术”,而好的作文题,正是转动这个时代精神棱镜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