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观后感500字(《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

admin122025-03-29 15:53:21

《建国大业》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再现了1945年抗战胜利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峥嵘岁月。影片通过国共两党的政治博弈、派的选择与觉醒,以及人民力量的觉醒,深刻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真理。观影后,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也对革命先辈的智慧与牺牲精神产生深切共鸣。

建国大业观后感500字(《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

一、历史洪流中的民心向背

影片中,的失败不仅源于军事失利,更因其背离民心。蒋介石独裁统治下的官僚腐败、派系倾轧,甚至对民主人士的暗杀(如冯玉祥遇刺),使其逐渐失去社会各界的支持。反观,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理念:重庆谈判中毛泽东为和平让步的胸襟,淮海战役后战士露宿上海街头不扰民的纪律,无不彰显“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正如李济深等原元老最终选择与合作,正是基于对“团结”与“民主”理念的认同。

二、细节中的家国情怀与人性光辉

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打破传统主旋律的刻板印象。毛泽东深夜伏案写作时吹灭半支蜡烛的节俭,周恩来听闻淮海战役捷报后醉唱《国际歌》的真情流露,蒋介石父子在南京台阶上无言相对的落寞……这些细节让历史人物褪去神性,展现出血肉之躯的脆弱与坚韧。尤其宋庆龄目睹解放军露宿街头时动容的神情,成为民心所向的无声注解。

三、现实启示:团结与传承的力量

影片结尾的开国大典真实影像,将观众情绪推向高潮。这一瞬间的辉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铺就的:炊事员为保护主席早餐牺牲,派人士为政协会议冒死奔走。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虽无需直面战火,但国际局势的暗流涌动仍考验着民族的凝聚力。影片启示我们,唯有坚守“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的智慧,传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大义”的精神,才能在新时代续写复兴篇章。

《建国大业》不仅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明镜。它提醒我们,国家的强盛始于民心的凝聚,民族的复兴源于精神的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史为鉴,在铭记先辈筚路蓝缕的以奋斗之姿接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建国大业”。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