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学第一课》以“红岩少年 强国有我”为主题,通过多元化的叙事形式和沉浸式的课堂体验,向全国青少年传递了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与文化自信。以下结合节目内容与个人感悟,从多维度展开思考:
一、传统与创新的交融:思政教育的时代化表达
重庆的《开学第一课》以“明大德、立大志、担大任”三大篇章为核心,将“爱国”这一宏大主题具象化。例如,通过烈士后代讲述红岩故事,结合诗朗诵与实地探访,将历史记忆转化为青少年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这种“沉浸式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说教模式,让红色基因在互动体验中自然流淌。而广东番禺的课程则创新采用“学生-家长抢答竞赛”形式,将食品安全、灯光护眼等知识融入趣味互动,形成“小手拉大手”的社会辐射效应。这启示我们,教育需在传承中突破形式,用贴近时代的话语体系激活青少年的参与热情。
二、个体与集体的共鸣:平凡奋斗中的家国情怀
节目中,“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故事”成为重要叙事线索。无论是重庆展现的追梦人群像,还是拉萨民警通过真实案例讲解交通安全与反诈知识,都彰显了“人人皆可成主角”的时代精神。中国医科大学通过留学生的校史馆参观活动,让国际学生理解中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更体现了个人理想与国家使命的融合。正如无锡课程中“文脉传承,智创未来”的主题所述,科技梦想与传统文化并非对立,而是在青少年的实践中交织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个体的点滴努力终将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三、安全与成长的共生:筑牢校园生命线
安全教育是今年多地课程的亮点。拉萨八廓古城民警通过情景模拟教授火灾逃生技巧,广东惠州则联合多部门打造“食安反诈”特色课堂。这些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青少年的风险预判与应急能力。例如,口腔医学院学生走进社区普及护牙知识,法医学院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展现了安全教育从“被动防护”到“主动担当”的升华。作为学生,我们需将“内化于心”的安全意识转化为“外化于行”的实践,既是自我保护的践行者,也是社会安全的传播者。
四、观后反思:以青春之我铸就强国之基
节目中最触动我的,是红岩精神与雷锋精神的时代诠释。重庆用“持重旦旦,胸怀己任”激励青少年走进社会大课堂,中国医科大学将“救死扶伤”的红医精神与雷锋的奉献精神结合,号召学生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时代新人”。这让我联想到自身的责任:在课堂中夯实专业基础,在实践中锤炼品格,如无锡学子般“怀科技梦想、立信仰根基”。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方能真正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2025年的《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堂思政课,更是一场关于生命、责任与未来的对话。它用文化浸润破题,以地方智慧圈粉“Z世代”,展现了教育从“传授知识”到“塑造人格”的深层转型。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节目为起点,在传承中创新,在担当中成长,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