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观后感600字_《思政课》观后感

admin122025-03-29 15:53:21

《思政课》观后感:在时代脉搏中触摸精神的力量

“世界上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一种是太阳,一种是我们奋斗的模样。”这句来自奥运冠军全红婵的感言,成为这堂思政课最触动我的注脚。通过课程中鲜活的故事与深刻的哲理,我不仅感受到思想的力量,更领悟到青年一代如何在时代洪流中锚定方向,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

一、观与感:从故事中触摸时代的温度

课程以奥运赛场上的温情瞬间为切入点。当美国与博茨瓦纳选手因失误跌倒却携手完成比赛时,胜负之外的情谊让我看到竞技精神的升华;印尼羽毛球选手首金背后的泪水与对手的拥抱,诠释了“胜不骄败不馁”的格局。这些片段让我联想到网页1中提到的“奥运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交融”,竞技场上的每一帧画面,都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更令人动容的是全红婵的成长故事。出身寒门却以六年苦练改写命运的她,印证了“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正如网页59所述:“脚踏实地、永不言弃,才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姿态”,她的经历让我反思:真正的成功不是世俗定义的标签,而是突破自我、超越困境的勇气。

二、思与辨:在历史坐标中校准价值观

课程将现实案例与历史脉络结合,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理解。抗疫专题中,90后护士李佳辰继承母亲抗击非典的担当,用行动诠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传承;北大援鄂医疗队的“守护天使”车队,则展现了青年在危难中的主动作为。这让我想到网页15中提到的“疫情下的青春担当”,个体的微光汇聚成时代的星河,这正是思政教育倡导的“小我融入大我”的实践。

课程还通过《宣言》的解读,揭示思想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网页59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论述,让我明白: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正如李大钊坚守信仰、董存瑞舍生取义的历史案例,信仰的力量能穿透时空,成为青年立身之本。

三、行与悟:将理想扎根于实践的土壤

最深刻的启示来自课程对“知行合一”的强调。奥运冠军侯志慧五年磨一剑的坚守、杨倩“稳健心态成就奇迹”的案例,让我看到坚持与责任的价值。网页28提到的“课程思政需与实践结合”,在此得到印证: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感召。

课程结尾对“分数至上”教育观的批判,引发我对学习本质的思考。网页45提出的“教育评价应关注价值观与行为表现”,让我意识到:思政课的意义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既有科学素养,更有人文情怀;既追求卓越,亦心怀天下。

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

思政课观后感600字_《思政课》观后感

这堂思政课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历史与当下的联结,也照见理想与现实的交汇。它让我懂得:青年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需要精神的滋养。从奥运赛场的拼搏到抗疫前线的坚守,从理论经典的研读到平凡岗位的耕耘,每一个故事都在提醒我们: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方能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正如课程中引用的《孟子》之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未来的道路上,我愿以思政课传递的精神为火把,在挑战中淬炼品格,在奉献中实现价值,让青春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参考思路与素材来源

1. 观后感结构与奥运案例参考网页1、网页59;

2. 抗疫青年担当与教育评价结合网页15、网页45;

3. 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设计参考网页28、网页46。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