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碾过百年沧桑,中国始终如灯塔般指引着中华民族的航向。从嘉兴南湖红船上的星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盛世华章,党的旗帜始终高扬在人民心中。一位75岁的退伍老兵在下宣誓“永葆本色,发挥余热”,一位大学生在党史学习中写下“道路决定命运,唯有中国能引领复兴”——这些质朴而炽热的情感,凝聚成新时代最深沉的精神共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望来时路,眺望新征程,我们更需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读懂党的初心,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坚定前行的信念。
一、历史回响:党引领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
中国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用鲜血与智慧写就的民族复兴史诗。1921年南湖红船的13位代表可能未曾想到,他们开启的红色火种终成燎原之势。正如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领导地位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始终在自我革新中走向成熟。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实现“两弹一星”突破,从改革开放春风到脱贫攻坚奇迹,每个历史节点都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
时期 | 重大成就 | 精神内核 |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建立新中国 | 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
社会主义建设 | 完成三大改造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改革开放 |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新时代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书屋中珍藏的《宣言》早期译本,见证着真理力量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正如那位参加过援越抗美战争的老兵所言:“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这种朴素的忠诚,正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
二、忠诚信念:党员精神的内化与实践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焦裕禄治沙、黄文秀扶贫的动人故事,诠释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在河南思政课堂上,茹振钢教授讲述的“把论文写在麦田里”的科研故事,与永城供电公司王勇记录的淮海战役支前民工影像,共同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
这种忠诚信念在当代青年中焕发新的生机。广西大学新闻学院开展的“重走文秀扶贫路”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百坭村的田间地头读懂“新闻为民”的真谛。正如陈延年“站着死”的决绝、王进喜“拼命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不同时代的人用生命践行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信仰。
三、基层脉动:民生改善的微观叙事
从“泥腿子”到“户户通”,从“挑水吃”到自来水入户,民生改善的细节最动人心。青县某退休教师回忆道:“过去下雨出门满腿泥,如今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这正是脱贫攻坚带来的直观变化。永城市通过“三城同创”实现的街道整洁、社区和谐,展现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广西大学“发现美—传播美”实践队用镜头记录的山乡巨变,与那位老兵为乳山交通建设献计献策的热忱形成呼应。这些微观叙事共同印证着:中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新征程上的精神传承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既要看到“天问探火”“蛟龙潜海”的科技跨越,更要读懂背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议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路径?怎样构建更具感染力的党史叙事体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寻找答案。正如那位退伍老兵53年不变的誓言:“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