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2022全国甲卷《红楼梦》作文)

admin92025-03-23 12:36:29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作文以《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为材料,要求考生围绕“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三种艺术创作方式展开思考,并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探讨其启示。以下从立意解析、写作思路及范文示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解读:

一、立意解析

材料通过《红楼梦》中“翼然”“泻玉”“沁芳”三个匾额题名的对比,引出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1. 直接移用: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取“翼然”,体现对经典的直接引用,但缺乏与当下情境的融合,显得生硬。

2. 借鉴化用:贾政主张取“泻玉”,虽结合了水的特点,但仍受限于对原作的模仿,未能突破框架。

3. 情境独创:贾宝玉的“沁芳”既契合环境(花木映水),又暗含元妃省亲的深意,体现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创新表达。

题目要求考生从这一现象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核心立意在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的结合,而创新需根植于现实情境

二、写作思路与结构建议

1. 开篇:由材料切入,点明主题

  • 简述《红楼梦》题名情节,提炼三种创作方式的本质差异。
  • 引出观点:从“移用”到“化用”再到“独创”,体现了认知的深化与创造力的跃升。
  • 示例

    > “翼然”的照搬如同临摹字帖,“泻玉”的化用若书法仿写,而“沁芳”则如自成一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恰似从“形似”到“神似”,最终抵达“超然”之境。

    2. 主体:分层论述,多维拓展

  • 直接移用的价值与局限
  • 引用经典可快速获取经验,但缺乏适应性。例如:近代中国引入西方技术时的“器物模仿”,若止步于此则难逃落后。

  • 借鉴化用的过渡意义
  • 在模仿中融入思考,如李白的诗歌化用前人意象,最终形成“清水出芙蓉”的独特风格;或当代流行音乐对古诗词的改编,赋予传统以现代生命力。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2022全国甲卷《红楼梦》作文)

  • 情境独创的核心地位
  • 结合现实需求进行创新,如敦煌壁画通过数字化技术焕发新生,屠呦呦团队从古籍中提取青蒿素,将传统智慧转化为现代医学突破。

    3. 升华:辩证思考与时代关联

  • 三者关系:独创并非否定移用与化用,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远。如牛顿所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 现实启示:从个人学习(如笔记整理到思维导图创新)到国家发展(如“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均需经历积累、转化到突破的过程。
  • 4. 结尾:回归材料,呼应主题

  • 强调创新需以文化积淀为根基,以现实问题为导向。
  • 示例

    > 若将文化比作长河,“移用”是取一瓢饮,“化用”是酿一壶酒,而“独创”则是开凿新渠,引活水润泽当下。唯有在传统的土壤中播种新思,方能收获“沁芳”之雅。

    三、范文示例(节选)

    标题:《承古韵而开新境,依本手得见妙手》

    片段

    > 文化的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刻与堆砌。贾政门客的“翼然”止步于经典的影子,宝玉的“沁芳”却让亭台流水与皇恩浩荡在二字中交融,这正是独创的魅力——它让传统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 纵观历史,苏轼化用杜甫“星垂平野阔”为“天容海色本澄清”,以豪迈之境超越前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青绿山水中注入少年意气,成就传世绝唱。再看今朝,《只此青绿》以舞蹈重现宋画之美,敦煌壁画借数字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沁芳”式的创新,无不是对传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下的敏锐回应。

    > 个体的成长亦如此。初学时,我们临摹字帖、效仿先贤;渐悟时,我们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至臻时,我们自出机杼、落笔生花。从“本手”到“妙手”,需以敬畏之心承古,更需以开拓之志创新。如此,方能在时代的画卷上,题写属于自己的“沁芳”之名。

    四、注意事项

    1. 避免脱离材料:需紧扣《红楼梦》情节,点明三种创作方式的关系,再拓展到其他领域。

    2. 结合自身经验:可举学习中的例子(如从模仿范文到形成个人写作风格),增强说服力。

    3. 语言风格:适当引用诗词典故(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以提升文采。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此题既考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强调思辨能力与创新意识,考生需在“传承”与“突破”的辩证关系中找到平衡,方能写出深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