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管理制度
1. 仪器与药品管理
仪器室实行专人管理,非授权人员不得进入;仪器设备需建立明细台账,定期清点确保账物相符。
药品分类存放: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需专柜(或地窖)存放,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并定期检查。
仪器设备外借需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并办理登记手续。
2. 人员准入与操作规范
所有人员需接受安全教育并通过考核方可进入实验室。
实验前需填写仪器使用申请单,实验后及时清理台面并关闭水电气。
3. 使用登记与监督
实验日志需记录实验名称、日期、参与人员及异常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需提前一周申请,教师需全程监督操作。
二、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1. 日常行为规范
禁止在实验室内饮食、吸烟、存放个人物品。
保持实验室整洁,实验后需清理台面,废弃物按类别回收。
2. 设备与安全设施管理
仪器设备使用后需及时归位,定期维护保养;电气设备需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消防器材定点放置,定期检查有效性;安全出口、走廊不得堆放杂物。
3. 危险源管控
高压气瓶需固定存放,远离热源,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分开存放。
放射性物品、病原微生物需专库管理,实验废弃物需无害化处理。
三、安全管理制度
1. 个人防护与操作安全
实验人员需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和手套,接触危险品时需两人以上在场。
高温、高压实验需专人指导,夜间实验需提前申请并安排值守。
2. 危险化学品管理

剧毒化学品领用需登记备案,使用后剩余部分需回收,严禁私自处理。
挥发性试剂操作需在通风橱内进行,废液需分类收集并统一处理。
3. 应急处理与事故报告
实验室需制定应急预案,配备急救箱和灭火器,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事故发生后需立即报告,保护现场并启动调查,严禁瞒报或延迟。
4. 防火防爆措施
禁止明火实验(特殊需批准),易燃气体存放距离火源需≥5米。
电器设备严禁超负荷运行,定期检查线路老化问题。
四、责任体系与分级管理(参考教育部文件)
1. 责任划分
实验室安全实行分级管理,校党政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课题组组长为直接责任人。
安全员负责日常检查,监督违规操作并记录台账。
2. 安全等级分类
实验室按风险等级分为Ⅰ-Ⅳ级(红、橙、黄、蓝),高风险实验室需报备并加强监管。
实验室类别分为化学、生物、辐射等,危险源公示于安全信息牌。
总结
以上制度需结合实验室具体需求动态调整,重点包括:仪器与危险品规范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应急响应机制及分级责任落实。建议定期核查制度执行情况,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如安全台账、监控设备)提升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