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开学第一课》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国旗背后的信仰与奋斗精神。节目从历史、科技、国防等多个维度诠释了爱国情怀,让我深刻感受到:每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坚守与付出。
最让我动容的是白公馆脱险志士郭德贤老人的讲述。95岁高龄的她回忆了狱中绣红旗的往事:革命者们用被面和黄纸星星制作了一面“不够标准”的国旗,却寄托着对新中国成立的无限期盼。这面红旗不仅是《红岩》中江姐的原型故事,更象征着革命先烈用生命捍卫的信仰。另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来自“无腿勇士”夏伯渝。他用了43年时间挑战珠峰,甚至在失去双腿后仍以义肢登顶,用“中国梯”为后人铺就攀登之路。他的坚韧诠释了“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也让我明白:真正的胜利,是超越自我、为国争光的信念。
节目中,海口舰官兵严冬与女儿的视频连线让我热泪盈眶。他“身披”五星红旗护航深蓝,守护着祖国海域的和平,却只能在手机里陪伴孩子成长。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让我看到平凡人的伟大。而“嫦娥”总设计师孙泽洲的分享,则让我感受到科技强国的力量。当探测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时,五星红旗在太空闪耀,这是中国智慧与创新的见证。
这堂课让我明白:爱国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应以先辈为榜样,用知识充实自己,用奋斗点亮未来,让五星红旗永远高高飘扬!
2019《中国公开课》观后感(600字)
2019年的《中国公开课》以多元主题展现了国家的科技成就、教育理念与人文关怀。从航天探索到家庭教育,从国防建设到生态文明,课程内容既宏大又贴近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的进步源于无数个体的智慧与奉献。
科技之光,照亮未来
“嫦娥”探测器的登月壮举让我心潮澎湃。总设计师孙泽洲在公开课中揭秘:探测器如何在月球背面“盲降”,如何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传回数据。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填补了人类探月的空白,更让五星红旗首次在月球背面闪耀。而节目中展示的AR虚拟实验室、机甲大师赛等互动环节,则让我看到科技教育的趣味性与实践性。通过模拟太空救援、机器人编程,青少年能在探索中激发创新思维,这正是“科教兴国”的生动实践。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
家庭教育专家郑晓边的课程让我反思良多。他提出“健康家庭”的生态观:父母需以身作则,通过“高质量陪伴”培养孩子的三好习惯——勇于创新、遵守规则、拥有爱心。例如,面对手机沉迷问题,他建议家长“替代法”:用户外运动、亲子阅读取代电子娱乐。这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既缓解了当代家庭的焦虑,也为青少年成长指明了方向。
家国情怀,薪火相传
国防主题课程中,海口舰官兵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们常年护航亚丁湾,在索马里海盗的威胁下捍卫国家尊严。严冬副政委说:“我们的家在海浪中,但心永远向着祖国。”这种忠诚与担当,让我理解“有国才有家”的深刻含义。而澳门濠江中学学生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则展现了新一代的爱国热忱。他们用稚嫩笔触写道:“我们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国旗!”
反思与启示
这堂公开课让我意识到:中国的发展需要“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科技强国的背后是无数科研者的攻坚克难;教育兴国的根基是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努力;而爱国精神的传承,则需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实践中砥砺前行。作为学生,我们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既追求学业卓越,更锤炼品格,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答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