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深刻呼应了中国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将青年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全国甲卷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通过列举革命节日、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等元素,要求考生探讨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的共生关系。材料中“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等表述,既是对百年奋斗史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青年的召唤。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指出,这类命题旨在“引导考生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
新高考Ⅱ卷的漫画题“人”字描红写作,看似探讨书法技巧,实则隐喻新时代青年需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交融中塑造人格。北京卷“论生逢其时”、天津卷“纪念日”等题目,均以时间维度为切口,要求考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定位自身价值。这种命题设计不仅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传统精神,更彰显了高考作为思想引领阵地的教育功能。
二、思辨能力的深度激活
本年度作文命题呈现出显著的哲学思辨特征。全国乙卷以“弓矢的”智慧启示为载体,通过“弓”“矢”“的”三者的辩证关系,考察考生对目标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的哲学思考。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议论文的二元对立模式,要求考生在多重逻辑关系中建立观点,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所言:“试题体现出对人生价值、事物发展的哲学思考”。
浙江卷“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更将辩证思维推向纵深。考生需在时间维度上解构“得失”的本质,既要看到物质层面的此消彼长,更要理解精神维度的转化升华。这种命题导向呼应了新课标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促使考生突破非黑即白的认知框架,建立动态发展的世界观。
三、文化基因的传承创新
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在作文命题中实现双重奏鸣。全国甲卷列举的《红岩》《沁园春·雪》等作品,将革命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上海卷“时间的沉淀”则引导考生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重构。这种设计策略既是对文化自信的践行,也是对“以文化人”教育理念的贯彻。
新高考Ⅱ卷通过书法艺术揭示的“逆锋起笔,藏而不露”等智慧,巧妙地将传统技艺与处世哲学相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指出,此类命题“体现了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形成独立判断”。考生在解题过程中,既需理解传统文化的表层意象,更要挖掘其与现代价值的深层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正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
四、写作范式的突破重构
命题形式呈现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趋势。全国甲卷采用“主题+材料”的复合模式,既划定写作边界,又保留思维空间;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以毛泽东百年前的文章为引,构建历史文本与现实问题的对话场域。这种设计打破了应试作文的套路化窠臼,正如特级教师王大绩所言:“考场作文要由原点出发,在生活广阔空间中向外辐射”。
天津卷“纪念日”要求考生在具象事件中提炼抽象价值,浙江卷“得与失”需要构建多维逻辑网络。这些命题倒逼考生突破“论点—论据—结论”的线性结构,转向更具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教育专家姜有荣强调,新时代作文应“心系‘大我’而规划‘小我’”,这种写作范式的革新,实质是对青年思维品质的全面升级。
总结与启示
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构建了时代性、思辨性、文化性三位一体的考查体系。从全国甲卷对红色基因的赓续,到新高考卷对辩证思维的激活,再到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无不彰显着“立德树人”的核心导向。数据显示,超过80%的题目涉及家国情怀、文化传承或哲学思考,这种命题趋势将持续影响未来教育方向。
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在于:需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将经典阅读与时事分析相结合;强化思辨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多维度解析问题的能力;深化文化浸润教育,让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真正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未来的作文命题或将进一步强化现实关切,在人工智能时代探讨人文价值(如2024年新课标卷“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设问),这需要教育者提前布局,引导学生在技术洪流中坚守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