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位广西家长发布视频质疑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32页插图中“有鬼”,画面中一名女子身后隐约露出另一人的头部,引发网络热议。部分网友支持家长观点,称“细思极恐”;更多人则指出该插图实为清代画家孙温的《红楼梦全绘本》局部,曾被誉为“艺术瑰宝”。这场争议不仅折射出公众对教材插图的审慎态度,更揭示了艺术经典与大众认知之间的鸿沟,以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一、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争议插图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红楼春趣》一课,该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教材选用孙温绘制的《红楼梦全绘本》作为配图,原画创作历时36年,共230幅绢本工笔彩绘,2004年公开展出时曾轰动艺术界。然而家长将局部放大后,认为画面中人物排列诡异,特别是背景中若隐若现的头部形似“鬼影”。这种解读迅速在短视频平台发酵,衍生出“教材藏鬼”“文化渗透”等阴谋论。
网友对此形成两极分化:支持者援引数学教材插图争议案例,认为“儿童教材应绝对避免歧义”;反对者则批评家长缺乏艺术素养,指出“《红楼梦》场景本就包含仆从群像,模糊处理是传统绘画的透视技法”。教育学者王某某(化名)在采访中表示:“这场争议本质是经典艺术的大众化传播困境,当审美教育缺位时,任何非常规表现都可能被误读。”
二、艺术经典与大众误读
艺术特征 | 大众误读点 | 专业解读 |
---|---|---|
人物叠加构图 | “鬼影”疑云 | 传统工笔画的层叠透视法,表现庭院纵深 |
淡墨渲染背景 | “阴森氛围” | 绢本设色年代久远导致的颜料氧化 |
侍女发型服饰 | “诡异造型” | 清代女子“两把头”发髻与马面裙制式 |
孙温画作采用“移步换景”的叙事性构图,单幅画面常容纳数十人物。例如争议插图描绘贾宝玉与众姐妹放风筝的场景,远景侍女手持茶盘缓步穿行,其模糊轮廓被误认为“鬼影”,实为表现动态的空间层次。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某分析:“这种‘虚实相生’的技法在《韩熙载夜宴图》等名作中均有体现,若缺乏引导式鉴赏,现代观众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三、教材审核机制的反思
教材编审委员会对插图的选用标准包含三重维度:艺术价值、儿童适读性、文化传承性。孙温画作入选因其高度还原《红楼梦》场景,且工笔重彩技法能培养学生传统美学认知。但审核过程中未预见到数字时代放大镜式审查的风险——原画0.5毫米的笔触在手机屏幕上放大后可能产生视觉畸变。
对比人教版教材近十年插图变迁可见:2010年前多采用写实风格水彩画,2015年后引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此次争议暴露出编审机制中跨学科协作不足,艺术史专家与儿童心理学家的协同评审机制亟待建立。例如《陀螺》课文配图的水墨渲染被误读为“墙后女鬼”,实为表现光影变化的艺术手法。
四、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
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传播放大了误读效应。家长发布的15秒视频中,画面被局部放大并配以惊悚音效,获得超200万次播放。这种“解谜式”内容符合平台算法偏好,但剥离了原作的整体语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显示:62%的教育类谣言通过图像裁剪手段制造视觉冲击,如四年级语文“爬天都峰”配图被指树木形似人影。
更深层矛盾在于传统文化符号的认知断层。年轻家长对《红楼梦》场景陌生化,将“侍女群像”等同于“鬼怪聚集”。这种现象与近年“校园恐怖文化”蔓延相关,部分学生通过短视频接触低质量灵异内容,形成条件反射式联想。教育部门需建立经典插图数字化解读库,通过AR技术还原画作创作背景。
五、教育共识的构建路径
解决此类争议需要多方协同:教材编写者应增加插图注释栏,说明艺术源流;教师需在课堂开展“名画解码”活动,例如北师大版《活见鬼》课文就配套12页课件解析文言意象;家长应参与学校组织的“教材开放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产生误解。
从长远看,需在语文教育中强化“图像识读素养”。上海某小学试点“名画中的语文”项目,让学生临摹《清明上河图》并撰写观察日记,使98%的学生能准确解读传统绘画的象征符号。这种将美学教育嵌入语言学习的模式,或许能从根本上弥合艺术经典与大众认知的裂缝。
五年级教材插图争议本质是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与数字传播生态的碰撞。当《红楼梦》的工笔重彩遭遇短视频的放大镜审视,我们既需完善教材的阐释体系,更要重建社会性的审美教育网络。只有让“艺术解码”成为全民素养,才能避免“活见鬼”式的误读闹剧,真正守护文化经典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