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我缩在校服外套里,看着电动车在积水的街道上飞驰而过,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路人的裤脚。骑手鲜黄色的头盔在灰蒙蒙的街道上格外刺眼——又是外卖小哥。我皱了皱眉,耳边响起妈妈的叮嘱:"离他们远些,都是横冲直撞的马路杀手。
一、偏见与碰撞
那天傍晚的遭遇,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放学路上,我正低头回着信息,突然被一辆逆行的电动车撞倒在地。膝盖重重磕在路沿石上,手机摔进积水里,屏幕裂成蛛网。骑手扬长而去,四周的人群像被按了暂停键:有人举着伞驻足围观,有人低头快步绕行,连街角卖烤红薯的老伯都缩回了摊位里。我蜷缩在泥水里,雨水混合着泪水模糊了视线,膝盖的刺痛和心底的寒意同时蔓延。
就在这时,一抹鲜黄色刺破雨幕。"同学,能站起来吗?"抬头撞见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头盔下的脸庞被雨水冲刷得发亮。他单脚撑住电动车,沾满泥浆的手套小心托住我的胳膊。这个被妈妈称为"马路杀手"的人,此刻却像棵倔强的行道树,在风雨里为我撑起一片庇护所。
二、善意的温度
他坚持送我去诊所,电动车后座还绑着未送达的餐箱。消水的气味里,我注意到他工作服上斑驳的油渍,袖口磨损的线头,还有接电话时急促的方言:"王先生实在对不起,我这边遇到点急事…您申请退款吧,这单我赔。"诊金结算单跳出的数字让我心惊——相当于他配送二十单的报酬。
以后走路别玩手机了。"他递来热奶茶时,塑料杯沿还留着指纹的余温。望着他重新冲进雨幕的背影,车尾灯在积水中拖出长长的光痕,我突然想起班主任常说的"标签化认知"。原来我们对陌生人的评价,往往只是生活碾压出的偏见皱褶。
三、破茧的勇气
转变发生在三个月后的清晨。霜雾未散的街角,熟悉的鲜黄色身影连人带车滑倒在结冰的路面,保温箱里的豆浆泼洒成蜿蜒的小河。这次我没有犹豫,书包甩在肩头就冲了过去。扶起车把时,摸到金属管上覆着的薄冰,冷意从指尖窜到心底——原来他们每天都要与这样的危险博弈。
谢…"骑手抹了把冻红的脸,看到我胸前的校徽突然顿住:"你是不是上次那个…"相视而笑的瞬间,晨光刺破云层,照在我们交握的手掌上。这个曾被妖魔化的群体,此刻化作具象的温度,融化了偏见筑起的高墙。
四、光的涟漪
现在经过校门口的配送站,我常会驻足。看着他们争分夺秒地整理餐箱,头盔下蒸腾的汗水在寒冬凝成白雾,忽然读懂了这个群体的生存密码:每道擦伤都是生活颁发的勋章,每次准时送达都在重写命运的可能。那个雨天扶起我的陌生人,不仅教会我放下成见,更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是能在看清生活粗粝本质后,依然愿意传递善意。
雨后的梧桐叶铺成金色地毯,我抱着作文本穿过长廊。阳光从《平凡的世界》书摘墙斜射进来,照亮新写的标题——《令我改变的陌生人》。或许某天,我的文字也能成为别人破除偏见的钥匙,就像那个外卖小哥,用掌心的温度,在我心里播下了永不熄灭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