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基本信息
1. 家庭成员构成
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及共同生活的亲属(如祖父母)。需注明是否为单亲家庭、留守家庭或隔代抚养等特殊情况。例如:“家庭共4人,父母务工,学生与祖母同住”。
2. 父母职业与教育背景
简要说明父母职业类型(如工人、农民、个体户等)及学历水平。例如:“父亲为建筑工人(初中文化),母亲为超市收银员(高中文化)”。
3. 居住环境
描述住房条件(如城区三居室、农村自建房)及所在区域类型(城镇/农村)。例:“家庭位于县城老旧小区,两室一厅”。
二、经济与文化状况
1. 经济水平分类
2. 经济来源
主要依赖务农、务工、个体经营或补助。例如:“家庭收入以务农为主,年收入约3万元”。
3. 文化资源与教育投入
观察家庭藏书量、学习空间及课外活动参与情况。例:“家中无固定学习区域,父母重视教育但辅导能力有限”。
三、特殊群体关注
1. 贫困家庭
结合收入证明、低保证等材料评估困难等级,需关注学费减免、助学金申请情况。
2. 特殊儿童家庭
如残疾、心理问题学生,需记录家庭接纳度及特殊教育需求。例如:“家长未完全接受孩子智力障碍事实,家庭教育方式以溺爱为主”。
3. 家庭教育问题
分析家长教育方式(民主/专制/放任)、亲子沟通频率及家校合作意愿。例如:“父母忙于工作,日常沟通较少,学生沉迷手机”。
四、综合分析建议
1. 家校协同重点
2. 学生成长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直接影响学生自信心与社交能力;文化氛围则关联学习习惯与兴趣发展。例如:“高知家庭学生普遍表现出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示例模板
学生A家庭情况:
学生B家庭情况:
以上分析可结合具体场景(如家访记录、助学金评定)调整侧重点,需确保客观真实,避免主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