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研课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admin52025-03-19 15:31:55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与教学实践整合)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传统文化传承需求: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历史、哲学、审美等多元价值,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审美创造)的重要载体。

2. 教学现状与问题

  • 教师层面:教学目标局限于背诵与字词解析,忽视情感体悟与文化拓展。
  • 学生层面:因语言隔阂、时代背景差异导致理解困难,学习兴趣不足。
  • 方法层面:依赖传统讲授法,缺乏情境创设与跨学科整合。
  • 二、理论基础与策略构建

    1.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 语言建构:通过诵读、仿写、字词溯源(如“潋滟”“九州同”的解析)提升语言敏感度。
  • 文化传承:结合诗人背景(如陆游《示儿》的爱国情怀)、历史事件(如“靖康之耻”)深化文化认同。
  • 审美创造:通过画面想象(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西湖美景)、音乐渲染(如《静夜思》配乐朗诵)培养审美能力。
  • 2. 情境化与体验式教学策略

  • 生活情境迁移:将诗词与生活结合(如观察“柳树”辅助《咏柳》教学)增强具象理解。
  • 角色扮演与互动:通过“送别场景”演绎(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诗人情感。
  • 跨学科整合:结合美术(诗配画)、音乐(古诗吟唱)、历史(朝代背景)实现多元化教学。
  • 3. 信息技术赋能的教学创新

  • 微课与多媒体应用:利用故事型微课(如《示儿》历史背景动画)降低理解难度;通过视频、图片呈现“农耕场景”辅助《悯农》教学。
  • 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整合诗词朗诵音频、诗人传记、互动答题平台,支持自主学习。
  • 4. 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重构

  • 过程性评价:关注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如“古诗词分享会”)。
  • 成果性评价:通过创作(改写古诗为短文)、表演(诗词朗诵比赛)检验学习效果。
  • 三、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案例1:《题临安邸》对比阅读教学

  • 策略:结合《示儿》与《题临安邸》,通过“南宋统治者享乐”与“遗民苦难”的对比,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 效果:学生能自主分析“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讽刺意味,并联系现实讨论责任意识。
  • 案例2:故事型微课《示儿》设计

  • 策略:以陆游生平为叙事主线,穿插历史事件动画,引导学生体会“悲”与“盼”的情感交织。
  • 效果:85%的学生在课后反馈中表示“对诗人爱国情感的理解更深刻”。
  • 案例3:跨学科活动《山居秋暝》诗画结合

  • 策略:学生根据诗句绘制秋景图,并配以简短赏析文字,融合语文与美术教学。
  • 效果:作品展示中,90%的学生能准确捕捉“空山新雨后”的意境。
  •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文化认同感。
  • 情境化、跨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是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的有效路径。
  • 2. 展望

  • 深化“群文阅读”实践,探索同一主题(如“送别诗”)的整合教学。
  • 开发基于AI的个性化学习工具,如智能古诗解析助手。
  • 参考文献

  • 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融合路径
  • 情境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案例
  • 跨学科整合与评价体系创新
  •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