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镇平安建设已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作为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各地乡镇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力量、深化法治宣传等举措,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平安建设体系,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本文以某乡镇平安建设工作实践为基础,系统梳理其经验成果,以期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治理样本。
一、强化组织保障,夯实工作基础
平安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该乡镇成立由党委书记挂帅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构建“1+4+5+N”市域社会治理模式,整合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12个部门形成联动机制。通过《综治风险抵押金制度》压实责任,将平安建设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村两委干部年度考核中平安建设占比达30%。
在硬件投入方面,累计投入380万元建成标准化综治中心,配备视频研判室、矛盾调解室等功能区,实现17个行政村综治工作站全覆盖。创新“千干回千村”行动,推动2889名机关干部常态化驻村,形成“区领导包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的三级责任网络。2023年数据显示,该乡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6%,群众安全感测评连续三年位居全县前列。
二、织密治安网络,筑牢防控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防控体系是该乡镇的创新实践。通过“雪亮工程”新增高清探头4057个,实现自然村视频监控覆盖率100%,与公安“天网”系统实现数据共享。组建140人的专职治安联防队,创新“十户联防”机制,将全镇划分为86个基础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79名,建立“日巡查、周研判、月考核”工作机制。
针对农村治安特点,重点加强夜间巡逻和特殊人群管理。建立精神障碍患者“五包一”管控机制,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险全覆盖。2023年开展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12次,盗窃案件同比下降43%,实现连续五年命案零发生。通过“平安夜访·亮灯行动”,累计收集治安隐患线索237条,及时化解率达96.5%。
三、深化矛盾调处,创新化解机制
建立“三级调解”网络成效显著。镇级设立诉调对接中心,聘请退休法官担任调解顾问;村级建立“老支书调解室”“乡贤评理堂”等特色调解平台;网格层面推行“流动调解车”。创新“三色预警”机制,根据矛盾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处置,2023年成功化解征地拆迁、家庭纠纷等重大矛盾38起。
推行“五个一”大走访活动,组织干部累计走访1.2万户,收集意见建议540条,建立民生问题台账57项。通过“民生诉求平台”实现矛盾纠纷线上受理、线下处置闭环管理,平均办结时限缩短至3.8天。典型案例中,历时8年的土地权属纠纷通过多元调解得以化解,获评省级“枫桥经验”优秀案例。
四、拓展法治宣传,培育文明乡风
构建“线上线下”普法矩阵。线下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律明白人培训基地,开展“模拟法庭进村居”活动42场次;线上开发“平安微课堂”小程序,累计发布以案释法短视频86期。创新“法治祠堂”“家庭学法日”等载体,培育法律明白人320名,创建“平安家庭”示范户920户。
将德治融入平安建设,修订村规民约17份,设立道德积分超市8个。开展“好媳妇”“平安卫士”评选,通过红黑榜公示典型事例。数据显示,开展文明创建后,家庭暴力投诉下降72%,邻里纠纷减少65%,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
五、推进智慧治理,提升服务效能
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投资180万元建成智慧治理平台,整合网格管理、视频监控、应急指挥等6大系统,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镇”。开发“随手拍”APP,群众上报事件处置率达99.3%,创新“AI语音外呼”系统实现政策宣传精准推送。
在疫情防控中凸显科技赋能,运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查,布设智能门磁1200套。建立特殊人群电子档案,对重点人员实行动态监测。2023年防汛期间,通过智慧系统提前转移群众236人,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总结而言,该乡镇通过组织创新、科技赋能、文化浸润等多维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平安建设之路。未来建议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构建“平安指数”动态监测体系,实现风险智能预警;二是培育专业化调解社会组织,提升矛盾化解专业化水平;三是深化“平安细胞”工程,推动超市、民宿等新业态参与平安创建。唯有持续创新治理模式,方能筑牢乡村振兴的安全基石,答好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民生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