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不淹,春秋代序。站在2025年的初春回望,那些与稚童相伴的晨曦暮霭、游戏教学中的智慧碰撞、家园共育的温暖互动,都在时光的经纬中交织成独特的职业图景。作为幼儿成长路上的点灯人,这一年里,我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行动坐标,在教育教学、保育实践、专业成长等维度持续深耕,现以多维视角复盘年度工作,探索教育实践中的得与思。
思想引领与师德锤炼
教育者的精神底色决定着育人高度。本年度,我通过系统学习《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修养内化为教育行为的自然准则。在园所组织的“红色教育月”活动中,带领幼儿走访社区老党员,与他们共同制作“党的故事”手绘本,让爱国情怀通过具象化活动浸润童心。这种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的实践,获得了区教育局“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的认可。
面对教育过程中的抉择,我始终秉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原则。在处理特殊幼儿行为问题时,坚持采用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如为语言发展迟缓的幼儿设计阶梯式沟通卡片,用三个月时间帮助其实现从肢体表达到简单短句的跨越。这种专业而温暖的干预方式,使该生在期末评估中社交能力提升率达82%,家长在反馈信中写道:“老师用专业守护了孩子的尊严”。
教学实践与课程创新
在主题活动设计上,我尝试打破学科壁垒,构建“项目式学习”新样态。以“小小城市建造师”为例,整合数学测量、艺术创作、科学探究等元素,幼儿在规划社区布局时自发引入垃圾分类系统,这个生成性课程延伸出持续两周的环保主题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立体图形组合技巧,更培养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思维,其作品在区级STEAM教育成果展中荣获金奖。
游戏化教学方面,我创新开发“情绪魔法盒”区角活动。通过表情卡片配对、情境角色扮演等12种游戏,帮助幼儿建立情绪认知体系。跟踪数据显示,实验班幼儿冲突事件同比下降47%,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显著提升。该成果形成的研究论文被收录于《学前教育研究》2024年增刊,验证了游戏作为情绪教育载体的有效性。
保育融合与习惯养成
在生活教育领域,我重构了“三阶自主”进餐模式。小班阶段采用餐具颜色编码法,中班推行“营养师体验日”,大班实施餐量自主计量制度。这种渐进式培养策略使幼儿挑食率降低35%,餐具使用规范度提升至92%。值得关注的是,通过“食物旅行”科普动画与种植区实践结合,孩子们建立起珍惜粮食的深层认知,学期末的“光盘小卫士”评选活动中,班级获得园所最高星级认证。
卫生保健工作中,我主导研发了“健康护卫舰”晨检系统。将体温、口腔检查等常规项目转化为航海冒险游戏,配合智能手环实时监测数据。这套趣味化健康管理方案使晨检参与率从78%提升至100%,更在流感季实现了班级出勤率91%的优异成绩。家长在访谈中反馈:“孩子每天主动要求早睡早起,就为争做第一名‘小船长’”。
家园协同与共育深化
创新运用“教育叙事日记”实现精准沟通。每日选取2-3名幼儿的成长片段,配以视频与观察记录,通过家园平台进行故事化呈现。这种可视化沟通使家长对教育过程的理解度提升60%,有位父亲在留言中感慨:“原来简单的积木游戏里藏着这么多教育智慧”。期末调查显示,家长对教师专业度的认可率达到98.7%,较去年同期增长12个百分点。
在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家园配合中,我建立了个性化支持联盟。为注意力缺陷幼儿制定“专注力能量瓶”计划,联合家长实施21天行为记录,通过专业量表对比分析,使该生持续专注时间从3分钟延长至15分钟。这种基于实证的协作模式,在区特殊教育研讨会上作为典型案例分享。
专业成长与反思提升
本年度完成48学时高级研修课程,重点攻克“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价”专业短板。在实践中运用“学习故事”评价法,撰写案例《从“破坏王”到“机械师”的蜕变》,完整呈现幼儿在建构区中的107次探索轨迹。这种持续性成长档案的建立,使教育策略调整更具科学性,相关成果在省级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观察记录单项一等奖。
通过参与园本课程研发,我领衔设计“传统文化浸润工程”。将二十四节气与本地民俗结合,开发的《寻味清明》主题活动包包含食育工坊、诗词吟唱等6个模块,使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完整度提升40%。该课程资源包已在本市12所幼儿园推广使用,形成显著的区域辐射效应。
回望耕耘路,每一步都烙印着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未来的专业发展图谱中,我将着重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个别化教育”的新路径,尝试构建幼儿发展数字画像系统。深化“家园学习共同体”建设,探索家长教育资源库的开发。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唯有以匠心守护童真,用智慧启迪成长,方能在幼儿生命最初的土壤中播撒永恒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