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开学第一课》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场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节目从历史纵深到现代科技,从英雄人物到平凡守护者,让我深刻体会到“爱国”不仅是口号,更是融入血脉的信仰和行动。
一、国旗背后的热血与坚守
夏伯渝老人用一生诠释了“五星红旗插上珠峰”的信念。他因冻伤失去双腿,却凭借义肢五次冲击珠峰,最终在69岁高龄登顶。他说:“中国人的脚要站在自己的土地上,中国人的旗要插在世界的顶峰。”这种不屈的攀登精神,让我明白:国旗的每一抹红色,都是无数人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信仰。严冬舰长讲述的海上护航故事同样震撼人心。面对海盗威胁,战士们用生命守护渔船安全,当五星红旗在军舰上飘扬时,那份“中国力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科技之光点亮民族未来
节目中,“嫦娥”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插上国旗的画面令人心潮澎湃。总设计师孙泽洲提到,从“洋火”“洋钉”的落后到航天技术的领先,中国仅用几十年走完他国几百年的路。这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攻关,正如月球车的一小步,凝聚着中国科技的一大步。这让我联想到日常学习:只有脚踏实地积累知识,才能为未来科技强国梦添砖加瓦。
三、平凡中的伟大担当
解海龙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大眼睛”苏明娟们的求学渴望,而“最美女孩”孟佩杰12年如一日照顾养母的故事,则让我看到普通人如何用行动诠释责任。这些平凡英雄让我懂得:爱国不仅是宏大的理想,更是做好每一件小事,守护身边的爱与责任。
传承与使命
这堂课让我明白,五星红旗的“红”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未来的召唤。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应铭记“少年强则国强”,以知识为翼、以担当为锚,让国旗永远飘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正如节目尾声的誓言:“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不仅是承诺,更是行动的号角。
《一堂好课》观后感(300字)
金一南教授的思政课《一堂好课》,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精神图谱。
历史回响中的信仰之光
当金教授讲到殷墟甲骨文时,那些刻在龟甲上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诉说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坚韧。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仅是毛主席的预言,更是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奋起的缩影。最令我感动的是边防战士的故事:一位老班长坚守雪域哨所十年,放弃调回内地的机会,只因“把边疆交给别人不放心”。这让我看到,信仰不是虚无的口号,而是扎根岗位的默默奉献。
科技崛起中的自信底气
从“洋货遍地”到“中国制造”领跑世界,金教授用数据展现中国逆袭之路。德国学生惊叹中国高铁技术的细节,正是无数工程师精益求精的写照。这堂课让我明白:爱国不仅需要热血,更需要用实力赢得尊重。
少年的责任与行动
课程结束时,金教授寄语:“敢于胜利,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作为学生,我愿以笔为剑,用知识武装自己,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因为,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书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