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以“先辈的旗帜”为核心主题,结合革命历史与时代精神,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以下是相关内容的综合梳理与分析:
一、历史回顾:长征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1. 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
节目中通过老红军后代的讲述,再现了长征时期的感人故事。例如,贺炳炎将军在战斗中右臂中弹,因缺乏医疗条件,只能在无麻药的情况下用锯子截肢,展现了“独臂将军”的钢铁意志。这种“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的精神成为课堂的核心教育内容。
通信兵胡正先的故事也令人震撼:他在长征中为保护密码本吞食文件,雪山上忍饥挨饿48天完成任务,体现了红军对职责的忠诚。
2. 文物与历史的沉浸体验
上海静安区中小学通过秘书处旧址纪念馆的文物模型、动态影像和情景剧,还原了隐蔽战线上的革命斗争。例如,瞿秋白起草的《文件处置办法》手稿展示了早期党员对历史文献的珍视,张越霞等人物故事则让青少年感受到“忠诚与奉献”的力量。
二、精神内核:从长征到新时代的传承
1. 四重精神维度
节目围绕“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四个关键词展开,强调精神传承的延续性。例如,航天员王亚平将长征精神与航天事业结合,讲述火箭研发背后的坚持,呼吁青少年“保持对宇宙的好奇”,以科学探索延续先辈的使命。
2. 红色基因的现代表达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通过AI技术(如DeepSeek智能问答)与抗战文物展示,将历史教育与科技融合。学生通过互动答题,深入理解东北抗联的牺牲精神,如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的孤军奋战。
三、教育实践:多维度的红色课堂
1. 仪式教育与实地研学
2.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形式
四、学生感悟:从历史到行动的转化
1. 精神共鸣与自我反思
有学生在观后感中对比自身与红军的差距:“拔牙时因怕痛哭闹,而贺炳炎将军无麻药截肢”,深刻体会到坚韧的重要性。
另一些学生通过参与红色研学活动,意识到“课本上的故事藏在文物中”,从而主动承担起传承使命。
2. 强国复兴的时代宣言
多地开学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号召,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例如,航天员朱杨柱的成长故事激励学生“用奋斗创造青春业绩”。
五、旗帜传递的意义
“先辈的旗帜”不仅是历史的象征,更是精神的接力。通过《开学第一课》,青少年得以在革命先辈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科技、文化、生态等新时代议题中延续使命。正如节目所呼吁:“接过旗帜,以少年意气书写命运篇章”。这种教育模式,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