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开学第一课》的荧幕光影穿透时空,那些关于理想与信念的故事便如同火种,点燃了无数青少年的心灯。2021年节目中,李大钊之孙李宏塔讲述祖父“一生清贫却精神丰盈”的事迹时,那句“我们最大的权力,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与2024年“可爱的中国”主题中三代戍边人的家国情怀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精神传承并非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通过具象化的英雄叙事,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力量。
节目中,“七一勋章”获得者与奥运健儿的寄语构成双重精神坐标。如苏炳添所言“努力奔跑,刻苦学习”,孙颖莎强调“不到最后一刻永不放弃”,这些话语将竞技场上的拼搏精神与课业奋斗相联结。而张桂梅校长带领华坪女高学子“顶起一片天”的誓言,以及专家彭士禄之女彭洁“脚踏实地铺就征程”的期许,则揭示了理想信念在当代社会的实践路径——既有宏大叙事的家国担当,也有平凡岗位的坚守奉献。
二、叙事革新:历史与未来的多维对话
从2020年抗疫英雄讲述“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到2024年通过AI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开学第一课》不断突破传统教育节目的叙事边界。节目采用“时空折叠”手法,让77岁的“孩子”与革命烈士父亲展开穿越生死的对话,用全息影像技术重现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青春》的历史现场。这种沉浸式叙事不仅增强了情感共鸣,更让青少年直观理解“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先辈用生命书写的答卷”。
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图景时,节目构建了“微观—中观—宏观”的三重维度。微观层面如航天员汤洪波的“太空种红薯”实验,将宇宙探索具象为可触摸的生命奇迹;中观层面通过雪豹保护者齐新章的城市生态实践,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宏观层面则借深中通道工程师团队展现“大国重器”背后的集体智慧。这种立体化叙事使抽象的国家发展进程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图景。
三、教育创新:认知与情感的协同建构
节目创造性地将思政教育转化为“情感体验+认知建构”的双轨模式。2025年安徽外国语学院开展的“五育融合”课程,与核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的“认知重构—行动规划”四维教育模式,都体现出这种教育理念的延伸。节目中,航天员刘伯明用Vlog展示空间站生活,女飞行员何晓莉分享“突破自我”的飞行故事,这些真实可感的职业图景,为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鲜活参照。
更具突破性的是情感动员策略的创新。当抗疫英雄张定宇拖着渐冻症身躯说出“生命要珍惜每一秒”,当戍边战士拉齐尼的女儿含泪讲述父亲护国牺牲的故事,节目通过“脆弱性叙事”消解了英雄人物的距离感。这种将崇高精神与人性温度相融合的讲述方式,使价值观教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成为情感共鸣后的自觉认同。
四、成长启迪:个体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节目始终在回答“新时代青少年何以安身立命”的终极命题。2022年“奋斗成就梦想”主题中,徐梦桃406张战术表的极致准备,与谢华安院士田间育种的坚守,共同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内核。而2024年潘展乐从观众席跃入泳池夺得金牌的蜕变,则揭示了“热爱与坚持”对个体命运的重塑力量。
这种成长叙事更注重“小我”与“大我”的辩证统一。节目中,既有“象爸爸”陈继铭救治野生象的生态守护,也有大学生村官重返山区助力乡村振兴。这些案例表明:个体的生命价值既可以在专业领域追求卓越,也能在社会服务中实现升华。正如冬奥志愿者刘啸腾“睫毛结霜仍保持微笑”的细节,说明伟大时代的建设不仅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更需要无数平凡岗位的细致耕耘。
观照当下与启迪未来的教育镜像
《开学第一课》作为年度教育盛典,其价值远超节目本身。它既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载体,也是青少年精神成长的导航仪。从早期侧重知识传递到如今强调价值观塑造,从单一宣讲模式到多元沉浸体验,节目的演变折射出中国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
面向未来,这类教育实践需在三个方面持续深化:一是增强批判性思维培养,如引导学生辨析“减少北京人口”等复杂议题;二是拓展国际视野,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三是强化实践联结,将屏幕中的感动转化为社区服务、科技创新等实际行动。唯有如此,方能使理想教育的火种真正照亮每个青少年的成长之路,让“可爱的中国”故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