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中国,吾辈当自强》——观2024年〈开学第一课〉有感
关键词: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生态保护、青春担当
开头:时空交汇的震撼
“从甲骨文的千年刻痕到月壤砖的星辰印记,从雪豹栖息的雪域高原到深中通道的伶仃洋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在荧屏上徐徐展开。”9月1日晚,我怀着期待观看了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这场融合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思想盛宴,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根、创新之魂与青春之力,也让我对“可爱的中国”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一、文明根脉:触摸千年传承的温度
节目中,安阳殷墟的甲骨窖穴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三千年前的先民对话。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教授用指尖轻抚龟甲上的刻痕,讲述汉字从象形到抽象的演变史。那些看似简单的横竖撇捺,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密码,让我明白: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宪群教授所言:“龙图腾的每一次形态变化,都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见证。”从夏商周的青铜纹样到明清的飞檐雕梁,文化的长河从未断流,而我们这一代,正是接续火种的“摆渡人”。
二、自然馈赠: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
镜头转向青海的雪豹栖息地,生态学者齐新章与藏族学生尼东拉毛的讲述让我眼眶湿润。雪豹矫健的身影在雪山间跃动,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数十年的坚守。他们用红外相机记录生命,用脚步丈量荒野,只为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瑰丽图景。节目中的VR体验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的壮美与脆弱。“保护生态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也让我立志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做起,践行绿色生活。
三、创新之光:叩响未来的星辰大海
最令我热血沸腾的,是中国航天的壮举。节目中展示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砖和月球背面飘扬的五星红旗,这些“宇宙级成就”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夜以继日的攻关。深中通道总工程师宋神友讲述的“海底穿针”故事,让我看到中国基建的硬核实力;而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体“通通”的亮相,则让我对科技赋能生活的未来充满遐想。“创新没有终点,探索永无止境。” 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奔跑在科技赛道上,而我们青年一代,当以知识为翼,勇攀高峰。
四、青春担当:以奋斗书写时代答卷
00后游泳冠军潘展乐的分享让我心潮澎湃。他说:“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热爱的事。”从汶川地震中被救的孩童成长为空降兵排长的程强,从仰望蓝天的少年到驾驶运-20的机长陈思麒,他们的故事让我懂得: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命运始终同频共振。无论是奥运赛场上的拼搏,还是实验室里的钻研,每一份坚守都在为“可爱的中国”增添新的注脚。
结尾:以青春之名,续写华章
《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成长宣言。它告诉我:“可爱的中国”是历史的馈赠,是当下的奋斗,更是未来的期许。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愿以汉字为舟,载文化远航;以科技为剑,破时代迷雾;以生态为笔,绘绿色家园;以青春为火,燃复兴之光。因为,吾辈自强,中国方能恒久可爱!
写作要点总结
1. 结构清晰:按“总—分—总”框架,结合节目四大核心板块(历史、生态、科技、青春)展开。
2. 引用实例:选取甲骨文、雪豹保护、嫦娥探月、青年榜样等节目亮点,增强说服力。
3. 情感升华:将个人感悟与国家命运结合,突出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
4. 金句点睛:如“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创新是星辰大海的通行证”等,提升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