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通过句式训练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时而...时而...”作为转折关联词的特殊句式,不仅能够训练学生观察事物动态变化的能力,更能帮助他们建立时间维度上的逻辑思维。当孩子们描述“天空的云朵时而聚集成羊群,时而散开像棉花糖”时,这种双重意象的构建过程,正是语言能力与认知发展同步提升的生动体现。
语言表达的启蒙阶梯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句式训练是连接字词学习与篇章写作的重要纽带。针对三年级学生设计的“时而...时而...”造句练习,实质上是在搭建复合句式的认知框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8-9岁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Piaget, 1952),这种包含时间交替概念的句式,恰好能够激活他们大脑中前额叶皮层的逻辑处理区域。
通过分析杭州市某小学三年级的120份课堂作业发现,学生最初多用于描述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动植物行为),随着练习深入逐渐扩展到情感表达(如“妹妹时而开心地唱歌,时而生气地跺脚”)。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迁移,印证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关于语言支架作用的论述。教师通过提供句式模板,帮助学生突破现有表达水平,实现语言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思维能力的双重训练
“时而...时而...”句式在训练语言表层结构的更暗含着深层的思维培养机制。当学生需要为两个动态变化的状态建立逻辑关联时,他们必须完成观察→比较→整合的思维过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创新教学案例显示,在科学课观察蚕宝宝蜕皮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该句式记录观察结果,使89%的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生物行为的阶段性特征。
这种句式训练还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对比实验中,实验组持续进行关联词造句训练的学生,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中的流畅性得分比对照组高出23%。特别是当学生突破常规用法,创造出类似“解题思路时而清晰如镜,时而模糊似雾”的文学化表达时,展现出思维弹性与语言创新的良性互动。
教学策略的多元创新
有效的句式教学需要突破传统造句练习的框架束缚。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研发的“三维联动教学法”值得借鉴: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动态画面(如四季交替的延时摄影),建立视觉认知;继而开展小组协作,用肢体语言演绎“时而奔跑时而驻足”等场景;最后过渡到文字表达,形成多模态学习闭环。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句式使用准确率提升了37%。
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介入为传统练习注入新活力。某教育科技公司开发的智能批改系统,能实时分析学生造句中的逻辑连贯性,当检测到“时而下雨时而出太阳”这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表达时,系统会推送相关科普视频进行认知纠偏。大数据分析显示,使用该系统的班级在句式运用的科学性方面进步显著,非常规错误率下降至4.2%。
家校协同的实践延伸
句式训练不应局限于课堂40分钟。深圳外国语小学推行的“生活观察日志”项目,要求家长陪同孩子记录日常场景中的动态变化。有位学生记录奶奶做饭时“锅铲时而快速翻炒,时而轻轻搅拌”,这种真实生活场景的观察记录,使语言表达具有了情感温度。家校联合评估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在细节描写能力评估中,得分超过年级平均线15分。
文化浸润为语言学习提供深层滋养。成都某小学将川剧变脸艺术引入语文课堂,学生在观看“脸谱时而红脸时而白脸”的表演后,不仅能准确运用目标句式,更能理解中华文化中“瞬息万变”的美学意境。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使句式练习升华为文化认知的载体。
在深化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今天,“时而...时而...”造句训练的价值已超越单纯的句式掌握。它如同思维发展的多棱镜,既折射出语言能力进阶的轨迹,又映照出认知结构优化的过程。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重新审视传统教学元素,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跨学科整合、家校协同等方面持续探索。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聚焦于句式训练与批判性思维的关联性研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关联词教学的比较研究,为构建更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体系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