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教学实录、墨梅一等奖教学实录

admin122025-03-30 21:08:44

1.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目标
  • 理解“梅花魂”的象征意义,体会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沉的爱与眷恋。
  • 通过五件典型事件(吟诗落泪、惜墨梅图、归国痛哭、赠墨梅图、送梅花手绢),感悟外祖父的思乡情与民族气节。
  • 重难点
  • 重点:分析梅花品格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理解“魂”的内涵。
  • 难点:通过细节描写(如三次落泪、动作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 2. 教学过程实录

  • 导入环节
  • 以“花”为话题,引导学生背诵《梅花》《墨梅》等古诗,引出梅花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魂”的思考。

  • 初读感知
  • 学生自学生字词(如“玷污”“秉性”),概括五件事件,初步感知外祖父的爱国情怀。

  • 深入探究
  • 三次落泪分析
  • 1. 读诗落泪:聚焦《春草明年绿》《独在异乡为异客》等诗句,体会乡愁。

    2. 归国痛哭:结合外祖父“像孩子一样哭”的细节,感受刻骨铭心的思乡痛楚。

    3. 离别泪眼:通过“银发凌乱”“衰弱”等外貌描写,理解眷恋之深。

  • 梅花品格讨论
  • 对比“墨梅图”的珍视与“风欺雪压”的坚韧,联系文天祥、岳飞等人物,解读“梅花魂”即民族气节。

  • 拓展升华
  • 推荐阅读萧乾《枣核》,延伸华侨思乡主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谈“如何传承梅花精神”。

    梅花魂教学实录、墨梅一等奖教学实录

    3. 设计亮点

  • 情境创设:通过古诗词朗诵、梅花图片展示,增强文化代入感。
  •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三次落泪”的情感差异,培养文本细读能力。
  • 读写结合:仿写“梅花与人物”的比喻句,深化象征手法的理解。
  • 二、《墨梅》一等奖教学实录与创新点

    1. 教学目标与核心

  • 目标
  • 理解王冕借墨梅“不求夸赞,只留清气”的品格,感悟托物言志的写法。
  • 通过对比“墨梅”与“世俗之梅”,体会诗人淡泊名利、坚守气节的精神。
  • 核心问题
  • “清气”象征什么?为何“不要人夸颜色好”?

    2. 教学过程实录

  • 文化导入
  • 从王安石《梅花》、毛泽东咏梅词切入,对比王冕“墨梅”的独特视角。

  • 诗句品读
  • “淡墨痕”:联系中国水墨画技法,分析“淡”背后的清雅脱俗。
  • “清气满乾坤”:讨论“乾坤”的天地意象,引申为诗人精神境界的广博。
  • 托物言志探究
  • 对比王冕生平(拒官归隐、种梅自喻),理解“墨梅”即诗人人格的投射。

  • 创意活动
  • 诗画结合:学生为《墨梅》配画,标注关键词(如“淡墨”“清气”)。
  • 角色扮演:以王冕口吻自述“为何画墨梅”,深化情感体验。
  • 3. 一等奖设计创新点

  • 跨学科融合:引入国画鉴赏,对比徐渭、郑板桥的墨梅作品,增强美育渗透。
  • 情感共鸣:通过“假如你是王冕”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清气”的现代意义。
  • 文化拓展:补充“梅兰竹菊”文化意象,构建古诗文学习的系统性。
  • 三、教学启示

    1. 以文化为根:两课均以“梅”为载体,需深挖意象背后的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2. 以情感为线:通过细节描写与人物对比,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如《梅花魂》的“三次落泪”、《墨梅》的“淡墨清气”。

    3. 以学生为本:设计多层次活动(讨论、绘画、写作),促进深度学习。

    以上实录综合了多篇优质教学设计,突出情境创设、文本细读与文化拓展,可为教师提供参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