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案

admin72025-03-23 17:01:4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泊、间、数重、绿、还”等关键词的含义。
  • 通过注释和地图,分析“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理解诗意。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换字法”探究“绿”字的精妙,体会炼字的艺术。
  • 借助想象和配乐朗读,感受诗中江南春景的意境。
  • 3. 情感与价值观

  • 感悟诗人思乡心切却身不由己的矛盾心理,体会家国情怀。
  • 激发对古诗语言的审美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表达效果。

    2. 理解“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

  • 难点
  • 1. 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体会诗人“身近心远”的复杂情感。

    2. 掌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案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 地图激趣

  • 展示北宋地图,标出“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引导学生观察三者关系。
  • 提问:“若你离家仅隔几座山,却无法归家,心情如何?”引发共情。
  • 2. 背景铺垫

  • 简介王安石生平及创作背景(因变法被贬后应召回京的复杂心境)。
  •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指导

  • 纠正字音(如“间”“数重”“还”),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 2. 疏通诗意

  •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诗句,教师点拨关键词(如“一水间”“数重山”)。
  • (三)细读探究,品析语言(20分钟)

    1. 聚焦“一水”“数重”

  • 提问:“为何实际距离遥远,诗人却说‘只隔’?”引导学生理解心理距离与空间距离的反差。
  • 2. 炼字品“绿”

  • 活动:小组讨论“绿”能否替换为“到”“过”等字,对比效果,体会动态美与画面感。
  • 拓展:补充王安石改字典故,感悟古人严谨的创作态度。
  • 3. 情感升华

  • 提问:“春风能吹绿江南,明月何时能‘照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背景,体会诗人渴望归乡却身陷仕途的无奈。
  • (四)拓展延伸,情感共鸣(10分钟)

    1. 对比阅读

  • 链接其他思乡诗(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总结借月抒怀的共性。
  • 2. 创作实践

  • 以“乡愁”为主题,尝试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两句诗,分享交流。
  •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古诗,为“绿”字设计一幅插图。

    2. 搜集王安石其他作品(如《元日》),对比其语言风格。

    四、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 钟山(数重) → 身近

    春风绿江南 → 景美

    明月何时还 → 心远

    (矛盾:思乡情切 vs 报国难归)

    五、教学反思

  • 成功点:通过地图、换字活动、背景故事,突破古诗理解的抽象性。
  • 改进点:可引入“诗画结合”任务,让学生绘制诗中场景,增强体验感。
  • 参考资料

    1. 古诗背景知识及炼字典故。

    2. 北宋历史地图及王安石生平资料。

    3. 思乡主题诗歌拓展资源。

    此设计融合了语言品味、情感体验与跨学科整合,旨在通过多元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文学价值与人文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