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村级综治全年工作总结

admin62025-03-15 17:21:43

过去一年,村级综合治理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展现出基础性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本村通过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将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8.6%,治安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43.2%,形成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治理成效。这些数据不仅折射出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更凸显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村级实践中的创新应用。

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村级综治全年工作总结

党建引领固根基

村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将基层治理专题纳入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全年开展政策宣讲32场次,覆盖群众1600余人次。在村居环境整治中,党员带头拆除违建17处,带动群众自发清理房前屋后卫生死角86处。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年《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指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可使群众参与度提升40%以上。

通过建立"党员联户"机制,58名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23户,全年解决实际困难89件。这种网格化管理模式,使党的政策宣传触达率从78%提升至95%,矛盾纠纷排查效率提高2.3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显示,党员联户制度能有效缩短问题响应时间至24小时内。

矛盾化解筑防线

创新设立"乡贤调解室",吸纳退休教师、退伍军人等乡贤12人组成调解队伍,全年化解土地纠纷、家庭矛盾等53起。其中宅基地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1.7%,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清华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2023年调研表明,乡土社会资本在矛盾调解中的运用,可使调解成功率提升30%以上。

推行"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村级法律骨干28人,建立矛盾纠纷分级预警机制。通过"红黄蓝"三色预警系统,提前介入潜在风险事件37起,避免3起。数据显示,预警机制实施后,矛盾升级率下降65%,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8%。

治安防控织密网

构建"雪亮工程+网格员"立体防控体系,新增高清摄像头42个,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联防队员巡逻频次由每周3次增至5次,全年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案件6起。复旦大学数字治理研究院统计显示,视频监控系统可使治安案件破案率提升55%。

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评选示范户86户,建立积分奖励制度。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发放平安建设奖励金3.2万元,带动600余户参与治安联防。公安部基层治安研究所指出,群众参与式防控模式可使治安成本降低40%。

法治宣传润民心

打造"法治文化广场",设置普法展板28块,开展模拟法庭等体验式普法活动9场。建立"法律赶集日"制度,每月组织律师驻村服务,全年解答法律咨询436人次。司法部普法成效评估显示,体验式普法可使法律知识留存率提升至78%。

创新"方言普法"微视频传播,制作《老张说法》系列短剧12集,点击量突破50万次。通过"法律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发放普法手册2000余份,覆盖率达98%。中国政法大学传播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新媒体普法可使农村地区法治认知水平提高62%。

民生服务暖人心

建成"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整合民政、社保等7类38项服务,办理时限压缩60%。设立"跑腿代办"岗,为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代办事宜167件。国家行政学院服务型评估显示,政务服务下沉可减少群众办事成本70%。

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收集解决群众需求89个,改造危房3户,修建灌溉水渠2.3公里。建立困难群众动态监测机制,发放临时救助金12万元。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指出,精准化民生服务可使基层治理效能提升45%。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村级综治工作已从单一治安管理转向系统化治理。通过党建引领、法治保障、科技赋能、服务提升的协同发展,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建议未来深化智慧治理平台建设,推动"数字乡村"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完善多元调解机制,培育专业化调解队伍;建立治理效能评估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探索不仅为基层治理提供实践样本,更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