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作为一篇经典的借物喻理散文,其教学需兼顾语言学习、哲理感悟与写作手法的渗透。以下结合教学实践与反思,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课堂互动、学生反馈等方面总结教学心得:
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调整
1. 核心目标:借物喻人,感悟哲理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父亲的对话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价值观。教学中需紧扣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特点,与人的品格建立联系(如清洁工、教师等职业类比)。
反思:部分学生对“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存在误解,认为这些水果仅是“外表好看但无用”,需明确强调对比仅针对果实生长位置与姿态,而非否定其价值。
2. 写作手法的渗透
通过“详略得当”的篇章结构(种、收、尝花生略写,议花生详写)与“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叙事散文的布局技巧。例如,仿写环节可选取“蜡烛”“蜜蜂”等事物,让学生练习通过对话或场景描写揭示道理。
反思:部分学生仿写时未能抓住事物与人的内在关联,需提供更具体的支架(如先列事物特点,再对应人物品质)。
二、教学策略的优化与挑战
1. 对话分析与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议花生”部分,通过语气、重音等处理,体会父亲话语的深意。例如,父亲用“可是”强调花生的内在价值,与桃子等形成对比。
改进:设计星级评价表(如情感投入、重音准确度),增强朗读指导的针对性。
2. 辩论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针对“是否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展开辩论,鼓励学生结合现代价值观发表观点。例如,有学生提出“现代社会需要自我展示能力”,教师需肯定多元价值观,同时回归文本核心:内在价值与外在表现的平衡。
反思:辩论环节易偏离主题,需提前设定讨论边界(如“有用”的定义),避免过度发散。
3. 生活化情境的迁移
联系生活实例(如疫情期间的志愿者)强化“有用的人”的概念,避免说教式灌输。例如,通过视频或采访记录,让学生感受平凡职业的奉献精神。
三、课堂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
1. 时间分配与环节设计
问题:对“种花生”“收花生”等略写部分分析过细,导致“议花生”核心环节时间不足;小练笔常因时间仓促流于形式。
改进:采用“主问题驱动法”,如直接提问“父亲的哪句话对你最有启发?”,快速切入重点,留足仿写与分享时间。
2. 语言表达的精准性

问题:教师课堂语言存在重复或模糊表述(如“花生的好处”未明确区分实用价值与象征意义)。
改进:提炼关键词板书(如“朴实—奉献—有用”),辅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理解。
四、学生反馈与教学启示
1. 认知差异的处理
部分学生认为“现代社会中需主动争取机会”,与文本倡导的“低调奉献”形成冲突。教师需尊重个体感悟,引导辩证思考:如“默默奉献”不等于“被动隐藏”,而是强调内在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2. 写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话体说理”训练(如模拟家庭讨论“松树的品格”),学生能更自然地将道理融入叙事,避免生硬升华。
五、总结与展望
《落花生》的教学需在语言训练与哲理感悟间找到平衡,既要避免过度解读文本,也要避免脱离时代的刻板说教。未来可尝试以下方向:
1. 跨学科融合:结合科学课了解花生生长特性,深化“内在价值”的具象认知。
2. 项目式学习:开展“寻找身边的‘落花生’”实践活动,通过采访、报告等形式内化品格教育。
3. 数字化资源:利用动画或虚拟场景还原“议花生”情境,增强沉浸式体验。
通过持续反思与创新,方能在经典文本与现代教育理念间架起桥梁,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