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以平凡之躯铸就非凡之光,用生命的热忱诠释信仰的力量。无论是《榜样7》中跨越星辰大海的航天员王亚平,还是《榜样9》里扎根乡村数十载的“铁人书记”范振喜,这些时代楷模以行动为笔,以信念为墨,在各自岗位上书写着员的赤诚篇章。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折射出中国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图谱,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树立了精神坐标。
一、信仰如炬:照亮前行的精神灯塔
信仰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榜样7》中的路生梅医生用半世纪光阴践行“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誓言,从北京姑娘蜕变为陕北高原的“生命守护者”,她在油灯下苦读医书的剪影,与《榜样9》中范振喜书记拖着病躯带领村民修路架桥的身影遥相呼应。这种超越时空的坚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正如王亚平在离心机训练中承受8倍重力仍紧握操作杆时所言:“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触摸得到”。
信仰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坚守上,更转化为集体行动的磅礴伟力。山东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党委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全球首个5G智慧港口,陆军某边防团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在海拔5000米的“生命禁区”戍边卫国,这些集体群像生动诠释了基层党组织如何将信仰转化为生产力与战斗力。正如《榜样7》中林占熺教授所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人最深沉的精神底色。
二、为民情怀:扎根大地的生命根系
在《榜样9》的钱素云医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医者仁心”的极致演绎。她为抢救窒息婴儿口对口吸痰40余次的细节,与《榜样7》中张玉滚老师用扁担为山区学生挑书十余年的坚持形成共振。这种“把病人当亲人”“把学生当孩子”的情感共鸣,正是人“人民至上”理念的具象化表达。当陈清洲警官走遍社区化解纠纷,当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在506个县市播撒致富希望,为民服务早已超越职业范畴,升华为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
这种情怀更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生机。从路生梅组建老年志愿者团队继续义诊,到王传喜带领青年党员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民服务的火炬始终在传递。《榜样7》中艾爱国将50年焊接经验编成教材培养青年技工,《榜样9》中覃大清带领科研团队突破技术封锁,无不彰显“传帮带”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正如乡村振兴领头雁王传喜所言:“党员干部要做共同富裕的播种机”,这种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传递,让为民情怀在时代土壤中持续生根。
三、实践担当:淬炼初心的奋斗熔炉
在《榜样7》展示的太空授课背后,是王亚平累计2000小时严苛训练的坚持;《榜样9》中青岛码头自动化系统的奇迹,凝结着工程师团队200余项技术革新的汗水。这些数字背后,藏着员“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哲学。当艾爱国在零下20℃的戈壁中攻克焊接难题,当范振喜顶着化疗副作用仍奔波在扶贫一线,实践早已成为检验初心的试金石。
这种担当精神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更显璀璨。《榜样7》记录的抗疫前线,与《榜样9》呈现的科技攻关现场,共同勾勒出员冲锋在前的群体画像。正如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党员突击队所言:“我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选择了无畏”,这种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的精神品格,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
四、创新传承:永葆生机的精神密码
传统精神的现代表达在榜样群体中得到完美诠释。《榜样7》中林占熺将古老的菌草技术发展为国际减贫利器,《榜样9》中青岛码头将“工匠精神”升级为智能港口系统,证明守正创新才是精神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如王亚平将航天梦想注入科普教育般,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创新更具世界意义。菌草技术被106个国家称为“中国草”,红其拉甫边防连的戍边故事通过新媒体传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精神的国际表达。正如《榜样7》中“太空教师”用实验点燃全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这些创新实践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榜样力量给予我们深刻启示:要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将榜样教育融入党员日常培训;构建多维传播矩阵,运用VR技术还原榜样工作场景;完善激励机制,让“做榜样”成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未来的研究可深入探讨榜样精神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关联,探索数字化时代精神传承的新路径。
正如《榜样9》片尾那盏永远明亮的灯塔,人的精神之光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当我们以榜样为镜,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