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讲课稿

admin112025-03-14 04:02:54

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掌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 通过品析关键词句,理解诗人如何抓住早春特征写景抒情。
  • 学习诗歌中“炼字”技巧,如“争”“啄”“乱”“没”等动词的妙用。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想象、对比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
  • 结合朱自清《春》等现代散文,理解古诗写景的层次与手法。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讲课稿

  • 感受诗人对西湖早春之景的喜爱与赞美,培养热爱自然、发现生活之美的情怀。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赏析诗中早春意象的典型特征(如“早莺”“新燕”“浅草”)。
  • 难点:理解“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等词的表达效果,体会诗人观察的细致与情感的细腻。
  •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讲课稿

  • 情境导入:展示西湖风光图片,播放《春江花月夜》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 故事激趣:讲述白居易请老妪改诗的故事(原句“我爱湖东行不足”改为“最爱”),引发学生对诗歌语言精妙性的思考。
  • 2. 初读感知

  • 朗读指导:划分节奏(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强调押韵字(西、低、泥、蹄、堤)的拖长读法。
  • 解题明意:解读标题中“钱塘湖”(西湖别称)、“春行”(春日游赏)的含义,明确诗人游踪路线(孤山寺→贾亭→湖东→白沙堤)。
  • 3. 品读赏析

  • 意象分析
  • 首联:从“水面初平”“云脚低”体会早春湖面的朦胧美与空间层次感。
  •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对比讨论:“几处”能否改为“处处”?“争”“啄”如何表现早春生机?
  •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赏析“乱”“浅”的妙处:动态的视觉美与初春的柔嫩感。
  •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抒胸臆,强化对西湖的眷恋。
  • 炼字探究
  • 引导学生对比删改后的诗句(如“早莺争暖树”改为“黄莺争暖树”),体会原诗用词的精准。
  • 4. 拓展延伸

  • 对比阅读:联系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分析不同诗人笔下的西湖特色。
  • 文化积累:列举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如杜甫《绝句》),感受诗歌的多样化表达。
  • 5. 作业布置

  • 背诵全诗,尝试将诗歌改写成散文片段,突出早春景物的细节。
  • 收集白居易其他写景诗(如《暮江吟》),比较其语言风格。
  • 二、讲课稿框架

    开场白

    “同学们,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西湖倾倒,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赞‘接天莲叶无穷碧’。今天,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脚步,走进西湖的早春,感受一首穿越千年的诗行——《钱塘湖春行》。”

    朗读与节奏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二二三的节奏划分(示范朗读)。‘孤山寺北/贾亭西’,这样的停顿是否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缓步徐行的身影?”

    核心问题探究

    1. 为何说此诗写的是‘早春’?

  • 学生讨论后从“早莺”“新燕”“浅草”等词可见初春的生机未盛,万物方兴。
  • 2. ‘几处’与‘谁家’的含蓄美

  • 对比“处处早莺”“家家新燕”,体会诗人观察的细致与语言的克制。
  • 诗歌画面想象

    “闭上眼睛,想象你骑在马上,眼前是渐欲迷眼的乱花,马蹄轻踏过刚能淹没的浅草……这样的画面是否让你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诗人的闲适?”

    情感升华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对西湖的爱不仅是游赏之乐,更是对自然与生活的深情。这份情感如何通过诗句传递?请结合尾联谈谈你的理解。”

    教学反思与引用

  • 设计亮点:通过对比、想象、炼字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
  • 引用来源:综合参考网页1、17、47、57等多个教学设计,融合情境教学与任务驱动法。
  • 以上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调整,建议结合课件(如PPT展示西湖春景图、节奏划分标注)增强课堂互动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