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为材料作文,围绕“慈善捐助与受助者态度”展开思辨。以下是题目解析、写作思路及优秀范文分析:
一、题目描述
材料内容:
一位白手起家的富翁热心慈善,决定捐助三个贫困家庭,但三家反应不同:
1. 第一家:感激并接受帮助;
2. 第二家:犹豫接受,但声明偿还;
3. 第三家:拒绝,认为捐助是施舍。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二、审题与立意方向

核心主题
材料聚焦“慈善行为的本质”与“受助者的尊严”,需围绕捐助者与受助者的关系展开思考,探讨慈善的合理方式、善意传递的边界以及尊严与接受的平衡。
立意角度
1. 慈善的本质:
捐助不仅是物质给予,更需关注受助者的心理需求与尊严(如《点亮万家灯火》中强调“善心需以合适方式传递”)。
引用培根观点:“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强调慈善应超越施舍,体现人性关怀。
2. 受助者的态度:
接受与感恩:传递善意,形成社会互助的正循环(如第一家态度);
有条件接受:强调自力更生与责任意识(如第二家的偿还声明);
拒绝施舍:维护尊严,呼吁平等对话(如第三家的行为)。
3. 社会反思:
慈善需专业化(如通过公益机构提高效率,避免直接施舍的冲突);
受助者的尊严与捐助者的善意如何共存。
三、优秀范文分析
1. 《慈善需行之有道》

核心观点:慈善应避免形式化,需注入人性关怀,并以适应受助者心理的方式施行。
亮点:
引用洛克菲勒、陈光标等案例,对比高调慈善与匿名捐助的差异,强调“关怀无价”;
提出慈善需“行之得处”,高效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2. 《点亮万家灯火》
核心观点:接受善意是善的起点,需以开放心态传递爱。
亮点:
将三家态度概括为“戒、虑、善”,批判戒备与焦虑,倡导感恩与分享;
语言简洁理性,结构清晰(总-分-总),结尾升华至“点亮万家灯火”的互助愿景。
3. 《神圣的尊严》
核心观点:尊严是人与生俱来的价值,慈善需尊重受助者的独立人格。
亮点:
引用陶渊明、朱自清等历史人物,对比现代社会中尊严缺失的现象;
强调尊严平等,“没有贫富差距,只有心灵的高贵”。
四、写作建议
1. 避免误区:
勿仅描述现象,需深入分析慈善的社会意义;
勿片面批判受助者(如贬低第三家的“清高”),需辩证看待尊严与接受的关系。
2. 高分技巧:
以小见大:从具体案例(如乔布斯匿名捐款)切入,引申至社会层面;
思辨性:对比中西文化对慈善的认知差异(如西方强调平等,东方重视恩情);
情感共鸣:通过细节描写(如受助者的心理变化)增强感染力。
五、专家点评
华南师范大学徐珊教授指出,优秀作文需“跳出材料局限,扩大善的内涵”,既肯定富翁的善举,也尊重拒绝者的选择,体现“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的深度。
如需参考完整范文及解析,可查阅广东省考试院公布的优秀作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