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古诗(清明二绝·其一)

admin82025-03-25 20:21:29

《清明二绝·其一》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之一,以白描手法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市井春光与少女游春的欢愉,语言清新自然,展现了宋代诗歌以平淡为美的艺术旨趣。以下是对此诗的解析:

作品原文

清明的古诗(清明二绝·其一)

清明二绝·其一

陈与义 〔宋代〕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注释译文

1. 双髻鸦:少女梳成双髻,乌黑如鸦羽。

2. 夭邪:形容少女天真嬉戏、袅娜多姿的情态。

3. 来禽:即林檎(沙果),因其果香能招引禽鸟而得名,此处指满树花开。

白话译文

街头的少女梳着乌黑发亮的双髻,追逐蜂蝶嬉戏,尽显天真烂漫。东风仿佛也懂得清明时节的意趣,催开了满树如雪似玉的林檎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陈与义因《墨梅》诗受宋徽宗赏识,擢升为太学博士、著作佐郎。诗中既流露出对升迁后生活的短暂愉悦,也暗含对官场浮沉的隐忧,故以清明春光为背景,借市井少女的欢乐与自然的生机,表达对世俗纷争的超脱之意。

作品赏析

1. 意象对比与白描手法

  • 前两句聚焦“街头女儿”,以“双髻鸦”的俏皮形象和“随蜂趁蝶”的动态,勾勒出少女游春的活泼画面,充满市井生活的鲜活气息。
  • 后两句转写自然,“东风”拟人化,赋予春风以人性,与“开遍来禽”呼应,展现万物复苏的蓬勃生机。
  • 2. 语言风格与情感表达

  • 全诗语言平易,却暗含深意。“学夭邪”既写少女的娇俏,又隐含对世俗浮华的一丝讽喻;东风“作清明节”则暗含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诗人追求淡泊的心境相契。
  • 末句“一树花”以繁花盛放收束,既是对春光的赞美,亦隐喻短暂绚烂后终归平淡的人生哲思。
  • 3. 历史评价

    清代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赞誉此诗“声情气息不隔累黍”,认为其风格近唐人之韵,自然流畅,堪称宋诗中的明珠。

    诗人简介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南宋“江西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黄庭坚、陈师道并称“三宗”。其诗早年工于词句锤炼,南渡后风格转为沉郁悲壮,但仍保留自然清丽的底色。《清明二绝》组诗是其早期代表作,以白描手法捕捉生活瞬间,展现了诗人对世俗与自然的细腻观察。

    此诗通过清明时节的市井风情与自然景致,既抒发了对春日生机的热爱,也暗含对人生境遇的哲理性思考,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堪称宋代清明题材诗歌中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