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国高考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年份,全国卷与各省自主命题并存的现象引发广泛讨论。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其语文高考试卷的选择与命题特点尤为引人关注。本文围绕“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与山东卷的使用差异”展开分析,结合政策背景、试题结构、作文命题等维度,探讨两地试卷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
一、命题背景与政策调整
维度 | 全国卷Ⅰ | 山东卷 |
---|---|---|
适用地区 | 河南、河北等9省 | 山东省 |
作文材料类型 | 任务驱动型(中国关键词) | 社会时事型(24小时书店) |
文言文选材 | 人物传记(《二十四史》) | 政论散文(2015-2016年) |
2017年,山东省语文试卷仍延续自主命题模式,但呈现出向全国卷靠拢的趋势。例如文言文阅读从往年的政论散文回归《二十四史》人物传记,而作文材料则首次采用新闻时事类文本,突破此前哲理性材料的传统。这种调整体现了教育部“逐步增加全国卷使用省份”的改革方向。
全国卷Ⅰ则保持“一点四面”命题思想,通过“中国关键词”等材料强化国际视野与核心价值观引导。两地试卷虽在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均强调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考查[[38][52]]。
二、题型结构与能力侧重
全国卷Ⅰ的突破性变化:
- 取消选考模式: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设为必考,阅读量增加约1000字
- 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实用类阅读采用多材料组合形式,强化信息整合能力
- 客观题占比提升:选择题分值达43分,较山东卷高出7分
山东卷的稳定性特征:
- 保留地域特色题型:如“基本能力测试”模块(2017年取消)
- 语言应用题创新:成语考查融入语段阅读,强调语境理解
- 写作强调文体特征:明确要求“文体特征鲜明”,限制诗歌体裁
三、作文命题的深层对比
全国卷Ⅰ的全球化视野:以“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为任务,要求从12个关键词中选取2-3个形成关联。这种设计既考查跨文化传播意识,又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共享单车”需结合“环境污染”,“高铁”可关联“一带一路”,体现“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
山东卷的人文关怀导向:24小时书店材料聚焦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需求,引导考生思考企业社会责任与文化普惠价值。满分作文《绽放公益理念的芬芳》通过中日料理店案例的类比,揭示了商业运营中的人文温度。
四、改革影响与教学启示
全国卷的题型变化倒逼教学方式革新:
- 阅读速度要求提升:全国卷总字数约8000字,较山东卷多265字
- 批判性思维培养:非连文本需在15分钟内完成3则材料的对比分析
山东卷的过渡性特征为地方教学提供缓冲:
- 文化常识考查趋稳:古诗文模块保留名句默写与鉴赏
- 写作教学双轨制:既要训练任务驱动型作文,也需关注地域化命题特点
2017年山东语文卷的自主命题,既是对本省教学实际的尊重,也是向全国统考过渡的中间形态。两地试卷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殊途同归,全国卷的国际化视野与山东卷的人文深度形成互补。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如何在地域特色与全国统一中寻找平衡?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考作文评价体系如何创新?这些问题的探索,将推动语文教育评价改革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