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后感:平凡中的伟大,坚守中的光芒
2019年的《感动中国》延续了“传递人性光辉”的初心,以十位普通人物的不凡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他们或扎根基层、或舍生忘死、或默默奉献,用行动诠释了“伟大出自平凡”的真谛。
1. 磨刀老人吴锦泉:微光聚爱,善行无疆
88岁的吴锦泉靠磨刀攒下微薄收入,却累计捐出4万余元支援灾区。他的一句“活到老,磨刀到老”,道出了奉献的无悔。他的故事让人看到:高尚不在于财富多寡,而在于心系他人的胸怀。正如颁奖词所言:“一摞沉甸甸称量出高尚”,他的坚持让善意在岁月中沉淀出重量。
2. 排雷英雄杜富国:以命相护,使命如山
“你退后,让我来!”杜富国在扫雷任务中为保护战友失去双手双眼,用血肉之躯守护他人安全。他的选择彰显了军人的无畏担当,也让人反思: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危难时刻将他人生命置于自己之上。
3. 乡村教师张玉滚:扁担挑起山乡未来
张玉滚扎根黑虎庙小学17年,既是老师又是炊事员、修理工。他靠一根扁担将教材挑进大山,培养出16名大学生,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他的坚守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更展现了教育者的赤子之心。
4. 扶贫干部黄文秀:青春定格扶贫路
黄文秀放弃城市工作,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却在山洪中不幸遇难。她的生命虽短暂,却如兰谷遗芳,以行动诠释了青年人的家国情怀,证明“奉献”二字可以超越生命的长度。
二、心得体会:精神的力量与时代的召唤
观看《感动中国》不仅是一次情感的洗礼,更是一场精神的觉醒。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能汲取以下启示:
1. 奉献精神:超越个体利益的生命价值
无论是吴锦泉的“一元爱心社”,还是张玉滚的“万金油教师”身份,他们的共同点是将小我融入大我。正如钟扬16年跋涉青藏高原采集种子,只为守护生物多样性,这种奉献超越了个人得失,成为社会进步的基石。
2. 责任担当: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坚守
王继才夫妇守岛32年,其美多吉30年穿行雪域邮路,刘传健万米高空创造“史诗级备降”——他们用行动证明:责任不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这种坚守在浮躁社会中尤为珍贵,提醒我们“匠心”与“初心”的可贵。
3. 时代呼唤:微公益与全民向善
节目通过“磨刀老人”等案例倡导“人人可为”的微公益理念。马旭夫妇倾尽毕生积蓄捐资千万,启示我们:慈善无需惊天动地,点滴善行亦能汇聚成河。
4. 青年使命:传承与行动的力量
黄文秀、杜富国等青年榜样,打破了“躺平”的刻板印象。他们的选择激励新一代:青春的价值在于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在奋斗中实现自我升华。
三、感动之外,更需行动
《感动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我们落泪,更在于唤醒行动。如白岩松所言:“感动不能改变什么,行动才有用。” 我们或许无法复制英雄的事迹,但可以从身边小事践行善意:
感动终会随时间淡去,但精神的力量将长存。唯有将感动转化为行动,才能让“人性的火炬”永不熄灭,共同构筑更温暖的社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