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传承:从《开学第一课》看新时代教育使命
作为国家级教育品牌节目,《开学第一课》自2008年开播以来,始终以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生动的教育形式引领青少年成长。2019年“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与2021年“理想照亮未来”两届节目,分别以历史纵深与未来展望为轴线,构建起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框架。本文将从思想启蒙、实践导向、教育创新等维度,探讨这两届节目的核心价值与教育启示。
一、思想启蒙的双重维度
历史记忆的具象化
2019年节目通过《红岩》原型故事中绣制五星红旗的细节,将抽象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可触可感的集体记忆。当革命志士江姐的战友们用被面、黄纸制作国旗时,连五角星的摆放位置都经过反复推敲,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理想信念的具象表达。节目组特别展示的月球背面国旗,其研发过程中经历的上百次防褪色试验,更将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深度融合。
未来图景的具象构建
2021年节目则通过“天地对话”的科技呈现,让航天员聂海胜从空间站展示失重状态下的扎马步,使青少年直观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突破。彭士禄院士之女讲述父亲从孤儿成长为专家的经历时,特别强调“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就无愧此生”的遗训,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
二、实践导向的教育创新
教学场景的突破
2019年设置的“机器人救援比拼”环节,让学生在沙盘微缩景观中实践团队协作与危机处理。这种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爱国主义课堂的模式,使知识传授从单向灌输转向实践参与。而珠峰攀登者贡布讲述1960年用肉体搭建“中国梯”时,节目组同步展示现代登山装备的对比,形成跨越时空的技术对话。
教育主体的扩展
2021年创新性地引入“云课堂”模式,让奥运冠军杨倩的射击心得与抗疫医护的防护经验形成交叉映照。这种多元主体的叙事结构,使榜样教育从单一英雄崇拜转向复合价值认知。正如北师大康震教授评价:“节目通过天地对话、时空穿越等技术手段,打造出沉浸式思政课堂”。
三、精神传承的深化路径
历史精神的当代表达
澳门濠江中学杜岚老校长1949年顶住压力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在2019年节目中通过历史影像与现场访谈结合的方式重现。这种个体叙事与集体记忆的交织,使“爱国课”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而节目组邀请46个民族儿童共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则构建起跨越地域的情感共同体。
科技报国的现实诠释
2021年通过“嫦娥”总设计师孙泽洲展示月背国旗的研发日志,揭示出0.12毫米厚度国旗背后百余次材料实验的艰辛。这种将科研过程透明化的呈现方式,使青少年理解科技创新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持。正如张桂梅校长在节目中强调:“女高的学生要走出大山,更要带着知识回来建设大山”,这种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局限。
维度 | 2019年 | 2021年 |
---|---|---|
核心符号 | 五星红旗的物质载体 | 理想灯塔的精神意象 |
教育场域 | 历史场景还原 | 未来空间建构 |
技术应用 | 沙盘模拟/实物展示 | 天地对话/全息投影 |
四、教育价值的时代延伸
两届节目共同构建起“历史-现实-未来”的教育闭环。2019年通过“护旗手”概念的强化,使青少年理解守护国旗就是守护革命先烈的精神遗产;2021年则通过“00后”奥运健儿分享训练日志,展现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自觉。这种价值传导机制,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所言:“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塑造的升华”。
研究发现,采用复合叙事结构的思政课能使青少年参与度提升42%。节目组开创的“榜样群像”模式——如同时呈现航天员、脱贫干部、抗疫医护等不同领域代表,有效避免了榜样教育的同质化倾向。这种创新实践为学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启示与建议
- 强化教育内容的代际对话:如在历史主题中融入Z世代的表达方式
- 拓展技术应用的教育边界:开发VR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课程
- 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参考节目中的“高质量陪伴”理念
从五星红旗飘扬的历史现场到星辰大海的壮阔征途,《开学第一课》用十四载坚守证明: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生命的点燃。当00后奥运冠军孙颖莎在太空舱写下“强国有我”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理想的绽放,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的传承与创新。这种教育范式的演进,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