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2021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解析

admin122025-04-10 11:55:02

以下是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Ⅰ卷(适用地区: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的作文题目解析及参考答案: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

材料内容: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要求:

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审题与立意解析

1. 核心主题:材料表面谈“体育之效”,实则通过“强弱转化”的辩证关系,引申至个人成长、国家发展乃至文明兴衰的哲理。

2. 关键句分析

  •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强调“强弱”的动态变化,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与外界。
  • “天之诱我以至于强”:弱者可借努力转化为强者,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
  • 3. 立意方向

  • 个人层面:通过锻炼(身体或精神)实现自我突破,如逆境成长、奋斗改变命运。
  • 国家层面:从近代屈辱到民族复兴,中国由弱变强的历程;警惕强者滥用优势导致衰退。
  • 哲理层面:辩证看待强弱关系,强调主观能动性在转化中的作用。
  • 参考立意与标题

    1. 标题示例

  • 《强弱无常,自强为帆》
  • 《锻身以健体,砺志以强国》
  • 《生而弱乎?天将诱我至强》
  • 2. 分论点方向

  • 强弱转化的条件:勤勉、坚持、正确方法(如体育锻炼、学习积累)。
  • 滥用其强的危害:如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可结合历史案例)。
  • 弱者的潜力与机遇:如独臂少年张家城、中国科技“逆袭”等。
  • 写作思路与结构建议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2021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解析

    1. 引题:从体育现象切入,点明“强弱转化”的普遍性。

    示例:毛泽东论体育,实为人生隐喻;小草破石、滴水穿石的自然之理。

    2. 主体

  • 历史视角:中国从“”到世界强国的历程,强调奋斗与改革。
  • 个体案例:张海迪、刘翔等由弱变强的故事;滥用优势的反面案例(如清末闭关锁国)。
  • 哲理升华:强弱转化的辩证关系,呼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3. 结尾:联系当代青年使命,呼吁以自强精神助力民族复兴。

    常见误区提醒

    1. 仅谈体育:需由体育引申至精神、社会层面,避免就事论事。

    2. 单向论述:需辩证分析“强转弱”“弱变强”的双向过程。

    3. 缺乏时代性:应结合“新时代青年”“民族复兴”等关键词。

    优秀范文片段

    标题:《强弱相生,自强不息》

    片段

    “独臂少年张家城以篮球对抗命运,用单手掌心的茧书写‘生而弱乎,天诱我强’的传奇;中国高铁从技术引进到领跑全球,印证‘弱者勤自锻炼’的真理。强弱之势,非天定,而在人为。强者滥权则衰,如古罗马帝国的崩塌;弱者奋起则强,如中国百年征程。故曰:不恃强而骄,不以弱自弃,方为生命与文明的永恒法则。”

    (结合材料案例,体现辩证思考与时代精神)

    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 一类文(50-60分):紧扣“强弱转化”,逻辑清晰,论据丰富,语言流畅,体现哲理深度。
  • 二类文(40-49分):能结合材料,但分析较浅,案例单一。
  • 三类文(30-39分):偏题或仅谈体育,缺乏引申。
  • 如需其他试卷(如全国甲卷、乙卷)的作文解析,可进一步说明。以上内容综合自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解读及名师分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