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高考作文_2022全国甲卷《红楼梦》作文

admin132025-04-11 05:30:02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以《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为引,要求考生围绕“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三个关键词展开思考,并结合自身学习与生活经验进行写作。以下从审题立意、写作思路、高分策略三方面解析:

一、审题立意:抓住核心概念,突破《红楼梦》外壳

1. 材料核心

材料中“翼然”(直接移用)、“泻玉”(借鉴化用)、“沁芳”(情境独创)代表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创作思维,其本质探讨的是继承、转化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题目要求将这一现象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等。

  • 直接移用:照搬既有经验,缺乏个性(如材料中引用《醉翁亭记》的“翼然”)。
  • 借鉴化用:局部调整以适应需求(如贾政结合“泻”字与“玉”的创造)。
  • 情境独创:立足实际,融合文化底蕴与个性表达(如宝玉结合“花木映水”与“元妃省亲”的“沁芳”)。
  • 2. 出题倾向

    材料通过贾政对宝玉“沁芳”的默许,暗示独创性优于模仿与改良,但需注意三者并非对立,而是递进与融合的关系。写作时可强调“创新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但需以继承为基础。

    2022语文高考作文_2022全国甲卷《红楼梦》作文

    二、写作思路:从文学到现实,构建多维论证

    1. 引题:从《红楼梦》到普遍规律

  • 文学案例:宝玉的“沁芳”胜在兼顾景、事、情,体现文化积淀与情境结合的智慧。
  • 现实映射:如冬奥会“燕山雪花大如席”对唐诗的化用,敦煌数字化保护对传统艺术的创新传承。
  • 2. 主体:分层次论述三者关系

  • 继承是创新的基石:直接移用与借鉴化用是文化传承的必经阶段。
  • 例: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提取青蒿素,是传统医学的现代转化。
  •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唯有立足实际需求,才能突破窠臼。
  • 例: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以科技赋能古典美学,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 辩证统一:模仿、改良、创造三者循环递进,如中国航天从“跟跑”到“领跑”的历程。
  • 3. 升华:青年视角与文化担当

  • 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如从“套用模板”到“自主解题”的思维转变,或艺术创作中“临摹”与“原创”的平衡。
  • 呼吁在时代语境下,以创新精神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 三、高分策略:结构清晰,素材鲜活

    1. 标题设计

    避免空泛,突出思辨性,如《移用为舟,独创为楫》《以创新之泉润文化之根》《继往开来,方成芳华》。

    2. 素材运用

  • 传统文化:故宫文创对文物元素的现代设计,《只此青绿》对《千里江山图》的舞蹈重构。
  • 科技领域:华为“鸿蒙系统”突破西方技术垄断,北斗卫星命名源自古代天文智慧。
  • 个人经验:学习中的“笔记优化法”、社会实践中的“因地制宜方案”。
  • 3. 语言风格

    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如:

  •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
  •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强调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 四、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

    1. 脱离材料:避免仅谈《红楼梦》情节,需紧扣“移用—化用—独创”的递进逻辑。

    2022语文高考作文_2022全国甲卷《红楼梦》作文

    2. 片面强调创新:需肯定模仿与借鉴的基础作用,如科学理论多始于对前人的修正。

    3. 案例陈旧:少用“爱迪生发明电灯”等老套素材,多用近年热点(如AI技术对传统文化的赋能)。

    范文示例(节选):

    标题:《融古通今,自成芳华》

    开头

    “翼然”照搬典籍,终显迂阔;“泻玉”因势而变,稍逊新意;唯“沁芳”二字,既得花木映水之妙,又寓元妃省亲之思,以独创之笔写就文化新生。此中智慧,恰如文明长河奔涌:唯有融汇传统精粹与时代脉搏,方能激荡出永恒的浪花。

    结尾

    从《诗经》“他山之石”到王安石“祖宗不足法”,从敦煌数字重生到“天问”探火逐梦,创新从未割裂传统的根系,而是以兼容并蓄的姿态,让文明之树常青。吾辈青年,当以文化自信为舟,以独创精神为楫,在时代的潮头驶向“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远方。

    通过以上分析,考生可围绕“继承—转化—创新”的主线,结合鲜活案例与辩证思考,完成一篇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时代精神的考场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