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积累“鞠躬尽瘁”“鲜为人知”等关键词语,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文含义。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小标题”在传记中的提纲挈领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精读关键段落(如第五部分),学习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
结合历史背景(如中国百年屈辱史、两弹研制历程),理解邓稼先的奉献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邓稼先的崇高品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分析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如忠厚朴实、无私奉献)。
2. 理解对比手法(与奥本海默)及议论、抒情在记叙中的作用。
难点:
1. 结合历史背景与传统文化,解读“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儿子”的深层含义。
2. 赏析语言特色(如平实质朴、长短句交错)及引用古诗文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人物初探
1.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第一颗原、爆炸的图片或视频,提问:“蘑菇云背后的科学家是谁?”引导学生关注邓稼先的历史贡献。
补充背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的生平(如“娃娃博士”、归国经历)。
2. 整体感知
速读任务:学生用5分钟速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圈画生字词(如“元勋”“殷红”),结合注释理解。
梳理六部分小标题内容,分析结构(引子→生平→对比→成就→细节→评价)。
讨论:邓稼先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如功勋之奇、奉献精神之奇)。
3. 人物初探
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邓稼先故事(如“手捧核弹头”“拒绝国外优厚待遇”),教师补充细节。
总结人物形象关键词:忠诚、朴实、无私、坚韧。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拓展升华
1. 对比分析
活动: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填写表格:
| 人物 | 性格特点 | 领导风格 | 文化背景 |
|-|-|-||
| 邓稼先 | 忠厚谦逊 | 以身作则 | 中国传统文化 |
| 奥本海默 | 锋芒毕露 | 强势果断 | 美国个人主义 |
讨论:为何作者认为邓稼先是“中国的理想党员”?
2. 语言赏析
精读第五部分:
勾画环境描写(如“古战场”“荒凉戈壁”),分析其烘托人物精神的作用。
赏析引用《吊古战场文》的意义(渲染悲壮氛围,突出科研艰辛)。
探究句式特点:如短句“我不能走”体现的坚定与责任感。
3. 情感升华
小组讨论:当代青少年如何践行邓稼先精神?(如树立理想、培养责任感)。
写作任务: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用“小标题”形式写一篇人物短评。
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整理文中引用的古诗文并翻译(如《吊古战场文》)。
2. 拓展作业:搜集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事迹,对比分析人物精神共性。
教学资源推荐
PPT课件:使用动态PPT(如网页46、47推荐),融入图片、视频、对比表格,增强课堂互动。
阅读材料:杨振宁《邓稼先》原文、纪录片《国家记忆·邓稼先》片段。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还能在语言赏析与历史背景分析中提升语文素养,同时激发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