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名称:民间游戏《丢手绢》
活动形式:户外集体游戏
适用年龄:4-6岁幼儿
活动时长:20-25分钟
一、活动目标
1. 运动能力:发展幼儿快速奔跑、灵活转身等基本动作,增强身体协调性。
2. 观察与反应: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学会专注倾听与判断。
3. 规则意识:通过游戏理解并遵守规则,如不提醒被丢者、追逐时注意安全。
4. 情感体验:感受传统游戏的趣味性,增强同伴互动,体验合作与竞争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
手绢1-2条(颜色鲜艳,材质轻便);
录音机或音响,播放《丢手绢》儿歌音乐;
空旷平整的户外场地,可用粉笔或标志物画圆圈。
2. 经验准备:
幼儿已熟悉《丢手绢》儿歌歌词及旋律;
提前进行安全教育(如奔跑时避免碰撞)。
三、活动过程

1. 热身环节(3-5分钟)
集体律动:播放轻快音乐,带领幼儿绕圈慢跑、跳跃,模仿“吹泡泡”“小动物走路”等动作,激活身体。
复习儿歌:全体围坐成圈,拍手齐唱《丢手绢》儿歌,熟悉节奏。
2. 讲解规则与示范(5分钟)
规则说明:
丢手绢者需在儿歌结束前悄悄将手绢放在某位幼儿身后,未被发现则继续跑动;
被丢者发现后迅速起身追逐,若追上则丢手绢者表演节目,反之则被丢者成为新一轮丢手绢者。
教师示范:教师扮演丢手绢者,边唱边绕圈,示范正确动作及安全跑动路线。
3. 游戏进行(10-12分钟)
第一轮游戏:选1名幼儿作为丢手绢者,其余围坐成圈。教师控制音乐播放,强调“轻放手绢”“不提醒”等规则。
多轮游戏:
增加手绢数量(如2条同时进行),提升游戏难度;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跑动方式(如单脚跳、侧身跑)。
观察指导:教师巡回观察,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如推搡、提前起身),关注胆小幼儿的参与度。
4. 创新玩法(5分钟)
替换道具:用手帕以外的物品(如沙包、小布偶)进行游戏,激发创意。
变换队形:将圆圈改为三角形、椭圆形等,调整跑动路线。
5. 放松整理(3分钟)
播放舒缓音乐,幼儿互相拍打肩膀、拉伸四肢,缓解疲劳。
总结游戏中的合作与规则遵守情况,表扬积极参与的幼儿。
四、注意事项
1. 安全防护:检查场地是否平整,避免滑倒;提醒幼儿追逐时控制速度,避免碰撞。
2. 规则强调:反复提示“不提醒被丢者”“跑动时不离开圈”等核心规则。
3. 差异化指导: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可适当调整追逐距离,增强其成就感。
五、教学反思
成功经验:通过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幼儿情绪高涨,规则意识明显提升。
改进方向:部分幼儿存在“只丢给好友”的现象,需通过分组或随机点名促进全体互动。
延伸活动:
家庭互动:鼓励幼儿与家长在家玩改编版丢手绢(如用玩具替代手绢)。
艺术结合:开展“设计手绢图案”美术活动,融合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