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会背景与目标
1. 背景:结合历史与现实,通过周恩来总理少年立志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内涵,激发家国情怀。
2.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不振”的历史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情感与态度:感受周恩来立志报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
实践与行动:引导学生思考自身读书目标,树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二、班会准备
1. 学生准备:
提前阅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搜集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收集近代中国历史资料(如租界、不平等条约等)。
2. 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包含历史图片(如租界对比图)、视频片段(如《厉害了,我的国》)。
设计互动问题、小组讨论任务卡。
三、班会流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名言引入:展示周恩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提问学生:“这句话是谁说的?你如何理解它?”
2. 视频激趣:播放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动画片段,引出班会主题。
3. 学生分享:请学生结合预习内容,简述周恩来立志的故事。
(二)历史探究:理解“中华不振”(15分钟)
1. 文本研读:
分角色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中华不振哪!”),体会周恩来当时的疑惑与震撼。
结合课文第16自然段,分析租界事件中“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妇女”的细节,讨论“中华不振”的具体表现。
2. 资料补充:
展示历史图片(如“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牌)、租界对比图,引导学生感受近代中国的屈辱。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当时的周恩来,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有什么感受?”
(三)志向升华:周恩来与当代少年的使命(15分钟)
1. 对比思考:
对比周恩来与同学们的回答(“为家父而读书”vs“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分析志向的差异。
提问:“为什么周恩来的回答让校长‘为之一振’?”
2. 情境表演:
分组表演课文中的修身课场景,重点表现周恩来回答时的“清晰而坚定”。
3. 联系现实:
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片段,展示当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如高铁、航天),提问:“今天的中国是否还需要‘崛起’?我们应如何行动?”
(四)行动倡议:我的读书志向(10分钟)
1. 小组讨论:
任务卡:“在21世纪,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各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班级学习公约”。
2. 分享与展示:
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关键词(如“创新报国”“文化传承”)。
3. 立志宣言:
全体学生朗读《少年中国说》节选,并写下自己的“读书志向卡”,张贴在班级展板。
(五)教师总结(5分钟)
1. 寄语激励:
“同学们,周恩来在12岁立下宏愿,用一生践行。今天的中国需要你们以知识为剑、以理想为盾,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2. 课后延伸:
开展“读书报国”系列活动,如阅读红色经典、撰写“我的志向”征文。
四、班会亮点
1. 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语文、德育,深化主题理解。
2. 多形式互动:通过表演、讨论、视频等增强参与感。
3. 现实意义:从历史反思过渡到当代责任,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五、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 立志救国 → 当代使命
历史之痛 → 少年之志 → 行动之力
六、引用资料与工具
课件素材:参考PPT模板(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视频资源:《大江歌罢掉头东》朗诵、《厉害了,我的国》片段。
拓展阅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周恩来诗作。
通过此教案设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课文内涵,还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