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从加法思维向乘法思维跨越的关键节点。作为后续表内乘法、应用题解决的核心基础,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需要兼顾直观操作与抽象思维的平衡,既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本质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又要避免过早陷入机械背诵的误区。如何通过情境创设、操作实践、符号转化等多维度策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乘法认知体系,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命题。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基础
人教版教材以游乐园场景为载体,通过小飞机、小火车等具象化情境引出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逐步抽象出乘法算式。例如,5架每乘3人的小飞机对应“3+3+3+3+3=15”,继而转化为“3×5=15”。这种从生活场景到数学符号的过渡,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学习特点。
学情调研显示,二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特点:对重复累加有直观感知,但难以区分“相同加数”与“个数”;容易混淆加法与乘法的适用场景(例如将“3+5”误写为“3×5”);书写乘法算式时对乘数位置的意义理解模糊。教学设计需重点突破“相同加数的识别”与“乘法意义的符号化表达”两大难点。
二、情境创设与操作实践
有效的情境创设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例如,通过动态课件展示过山车每排2人、共7排的座位分布,引导学生用圆片摆出“7个2”的阵列。此过程中,教师需强调两个维度的观察:横向每排的数量(相同加数)与纵向排数(个数),为理解乘数顺序奠定基础。
操作活动设计应遵循“实物操作—图画记录—符号表达”的渐进路径:
阶段 | 活动示例 | 教学目标 |
---|---|---|
实物操作 | 用计数棒摆出4组3根 | 感知“几个几”的结构 |
图画记录 | 绘制每组5个气球的3组图 | 建立视觉化数学模型 |
符号表达 | 将“5+5+5”改写为“5×3” | 掌握乘法算式的规范书写 |
三、对比归纳与符号建构
通过对比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法算式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例如,展示“2+2+2+2=8”与“2×4=8”,让学生讨论:“算式中数字2和4分别代表什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此类对比能强化“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这一核心概念。
符号理解需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化渗透。教师可介绍乘号“×”的起源——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将加号旋转45度创造而成,象征相同数的叠加关系。这种文化叙事不仅能增加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记忆符号形态与意义。
四、分层练习与巩固提升
练习设计应遵循“基础—变式—应用”的三层梯度:
- 基础层:看图写算式(如3组4个苹果),强化“几个几”的对应关系。
- 变式层:设计干扰项,如“3+3+3+2”能否改写为乘法,引导学生辨析适用条件。
- 应用层:结合生活实例,如计算教室灯管(每排6盏,共5排)的总数,促进知识迁移。
美国加州教材的启示在于:通过36页的渐进式练习设计,将矩阵模型、语言转化(如“4 groups of 5”)、算式读写深度融合。这提示我们需增加多维表征的练习,避免单一题型导致思维定式。
五、文化渗透与评价反馈
数学史料的融入能提升课堂深度。例如,《九章算术》中“以少广求之,置所求步数,各以其母乘之,为实”的记载,可简化为“古代用乘法解决土地测量问题”的故事。此类内容既能拓宽视野,又能增强民族数学文化认同。
评价体系应兼顾过程与结果: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操作参与度,利用诊断性练习题(如“画图表示2×5的含义”)分析概念理解程度,并设计开放性任务(如“用乘法描述校园中的事物”)考察应用能力。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需以学生认知规律为锚点,通过具身操作促进概念内化,借助多元表征搭建符号桥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将AR技术融入乘法模型演示?怎样设计跨学科项目(如用乘法计算植物种植间距)深化理解?这些方向将推动乘法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