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一:春节(302字)
《红火中国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人最热闹的节日。除夕夜,外公挂起鞭炮,像一条红色蜈蚣垂到地上。我和妹妹捂着耳朵,看姨丈点燃引线,“噼里啪啦”的响声震得我跳起来。妈妈端出热腾腾的年夜饭,鱼、饺子、年糕摆满一桌,象征“年年有余”。最开心的是收红包!爷爷奶奶笑着递来压岁钱,叮嘱我“平安长大”。晚上,烟花绽放在夜空,像五彩花朵点亮黑暗。爸爸说:“烟花再美,也不如一家人团圆。”我嚼着糖果,心里暖洋洋的。
示例二:端午节(298字)
《粽香里的思念》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端午节这天,奶奶教我包粽子。翠绿的粽叶卷成漏斗,填入雪白的糯米,塞进一块酱红的腊肉,再盖上一层米。奶奶的手指翻飞,细绳绕几圈,粽子就穿上“绿衣裳”。我学着她的样子,却总漏米,急得满头汗。奶奶笑着说:“慢工出细活。”蒸熟的粽子飘着清香,咬一口,糯米的甜混着腊肉的咸,满嘴幸福。爸爸讲起屈原投江的故事,我望着江面龙舟竞渡的鼓点,仿佛听见千年前的叹息。原来,小小的粽子里藏着对英雄的怀念。
示例三:中秋节(305字)
《月圆人团圆》
中秋夜,月亮像银盘挂在天空。妈妈摆出月饼、柚子和桂花茶,我们围坐在阳台赏月。突然,乌云遮住月亮,我失望地噘嘴。爸爸打开手机电筒,在墙上投出圆圆的影子:“看,月亮在这儿呢!”全家人笑成一团。表哥提议背诗,我抢着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奶奶分月饼时,故意把蛋黄馅的留给我。咬开酥皮,金黄的流心淌出来,甜进心底。妈妈说:“月饼圆,人也要团圆。”我望着月亮,想起远方的姑姑,希望月光能把思念捎给她。
写作技巧参考:
1. 引用诗句或儿歌:如“清明时节雨纷纷”“爆竹声中一岁除”,增添文化韵味。
2. 细节描写:通过动作(“卷粽叶”“捂耳朵”)、感官(粽叶香、鞭炮响)让场景鲜活。
3. 情感升华:从节日活动引申到团圆、思念等主题,如“烟花再美,不如一家团圆”。
4. 结构清晰:开头点明节日,中间详写1-2个习俗,结尾表达感悟。
更多范文可参考:[网页1春节]、[网页47中秋节]、[网页61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