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后获西王母赐不死药,妻子嫦娥为阻止恶徒抢夺丹药而吞下,飞升月宫。百姓为纪念她,设香案拜月,形成中秋习俗。
2. 吴刚伐桂
汉朝西河人吴刚因修仙犯错,被罚砍伐月宫桂树,但桂树随砍随合,永无休止。此传说衍生出“桂月”“桂宫”等雅称。
3. 玉兔捣药
嫦娥奔月时怀抱白兔,玉兔在月宫以药杵制作长生药,后演变成日本捣年糕的传说。
4. 玄宗游月
唐玄宗借道士法术游月宫,闻仙乐而创作《霓裳羽衣曲》,成为中秋赏月的诗意典故。
5. 月饼起义
元末朱元璋以藏有起义信息的月饼传递密令,成功推翻元朝。此后月饼成为中秋象征。
6. 貂蝉拜月
三国时期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浮云遮月被称为“闭月”,成为“四大美人”典故之一。
7. 玉兔降凡尘
玉兔受嫦娥派遣下凡施药救民,百姓供奉“兔儿爷”以表感激。
8. 高祖赏月话月饼
唐高祖李渊以胡饼邀月,赐名“月饼”,开启宫廷赏月品饼的雅俗。
9. 无盐拜月
齐国丑女钟离无盐因月光显德被立为皇后,女子中秋拜月祈愿才德兼备的习俗由此而来。
10. 月下独酌
李白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被演绎为中秋月夜与月共饮的文人雅趣。
我家的中秋节(600字)
我家的中秋节,是月光与烟火交织的温情画卷。
备节:香气里的期待
节前一周,奶奶就开始忙碌。她将晒干的桂花混入糯米粉,蒸出金黄松软的桂花糕;爷爷则从老字号买回五仁月饼,油纸包裹下溢出坚果香。厨房里,母亲熬煮着桂花糖水,甜香弥漫整个屋子。父亲在院中挂起红灯笼,弟弟踮脚帮忙,灯笼摇晃的影子映在墙上,像跳动的音符。
家宴:舌尖上的团圆
傍晚,八仙桌上摆满菜肴:清蒸螃蟹、板栗烧鸡、莲藕排骨汤,还有奶奶特制的“月光豆腐”——用模具压成圆月形状。爷爷斟满桂花酒,举杯时总说:“月圆人圆,一口酒一口福。”弟弟急着偷吃月饼,被母亲轻拍手背:“先敬月亮娘娘!”
拜月:月光下的仪式
庭院中央的香案铺着绣花绸布,供着月饼、瓜果和兔儿爷泥塑。奶奶点燃三炷香,带着我们朝月亮鞠躬。她低声念着:“嫦娥娘娘保佑,小娃读书聪明,大人平安顺遂。”月光如水倾泻,香炉青烟袅袅,仿佛真能触到仙宫的衣袂。
放灯:星河里的祈愿
最热闹的是放天灯。父亲用竹篾扎骨架,母亲糊上绵纸,弟弟用彩笔画满星星和玉兔。点燃松脂块时,全家人托着灯底,看暖黄的光晕渐渐充盈纸笼。“愿阿姐考上理想大学!”弟弟喊着,松手刹那,天灯载着愿望升空,融入漫天星火。远处传来邻居家的欢笑声,整个巷子变成流动的银河。
月光渐西斜,我们围坐分食那只最大的月饼。刀切下的瞬间,核桃仁与冰糖簌簌掉落,甜味从舌尖漫到心底。这样的夜晚,连晚风都裹着桂香,将团圆的故事写进每颗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