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
《劝学》的作者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今河北、山西一带)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也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后天学习对人性改造的作用,提出“性恶论”,主张通过礼法教化实现社会秩序,其思想对法家学派(如韩非子、李斯)影响深远。
二、原文节选(完整篇目较长,此处选取经典段落)
以下为《劝学》的核心段落:
1. 开篇明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以青与冰的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可以超越本源;以木受绳则直,强调后天改造的重要性。
2. 学习的意义与方法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强调借助外物(如书籍、工具)提升认知,反对空想。
3. 积累与坚持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通过“积跬步至千里”“驽马十驾”等比喻,论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4. 环境与心志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以及专注心志(“结于一”)的必要性。
5. 终极目标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君子贵其全也。”
提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全粹”,即道德与智慧的完善。
三、经典名句
四、文献价值
《劝学》是《荀子》的首篇,系统阐述了儒家教育思想,语言精练,善用比喻和排比,结构严谨,被视为先秦论说文的典范。其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教育观,还衍生出多个成语,如“青出于蓝”“积善成德”等,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如需阅读全文,可参考《荀子》原书或权威古籍网站(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