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材分析
《卖木雕的少年》通过非洲少年赠送木雕小象墩的故事,展现了中非人民的友谊。文章语言优美,运用大量四字词语(如“名不虚传”“栩栩如生”),适合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并通过人物言行体会情感。
2. 教学目标
3. 教学重难点
4.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 聚焦瀑布和木雕的描写(如“游人如织”“琳琅满目”),通过图片展示和朗读,感受非洲文化的魅力。
2. 分析第一次对话:“夫人,您买一个吧!”体会少年的诚恳与“我”的犹豫,结合“语无伦次”“遗憾”等词理解人物心理。
第二课时
1. 提问:“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引导学生联系后文“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补充中非建交背景(如周总理访非)。
2. 讨论“如何避免这样的遗憾”,启发学生思考友谊与尊重的意义。
二、《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初中七年级语文)
1. 教材定位
《羚羊木雕》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通过“我”赠送木雕引发的家庭矛盾,探讨亲情与友情的冲突,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换位思考。
2. 教学目标
3. 教学重难点
4. 教学过程设计
1. 分组朗读父母与“我”的对话,对比语气(父母命令式,“我”哀求式),体会代际矛盾。
2. 分析万芳的宽容(“咱俩还是好朋友”),探讨友情的真谛。
正方:“应该要回木雕”(物质价值);反方:“不该要回”(情感价值)。通过辩论理解矛盾的多面性。
三、教学设计的共通点与特色
1. 情境化教学:均通过图片、音乐、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代入感。
2. 语言与情感并重:小学侧重词语积累,初中侧重语言描写分析,均指向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3. 跨文化/家庭议题:两篇课文分别从国际友谊和家庭矛盾切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系中的沟通与理解。
教学资源建议
《羚羊木雕》:推荐阅读毕淑敏《学会看病》,对比不同家庭矛盾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