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初中语文课本

admin22025-05-19 11:50:03

1. 教材分析

《卖木雕的少年》通过非洲少年赠送木雕小象墩的故事,展现了中非人民的友谊。文章语言优美,运用大量四字词语(如“名不虚传”“栩栩如生”),适合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并通过人物言行体会情感。

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词,积累四字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关键词句、小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理解国际间的友好情谊。
  • 3. 教学重难点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初中语文课本

  • 重点:分析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少年对“我”的真诚友谊。
  • 难点:理解中非友谊的背景,体会“遗憾”“我们是朋友”等语句的深层含义。
  • 4.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 导入:展示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图片,提问:“非洲有哪些吸引人的风景和文化?”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 初读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教师重点指导“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等词语的读音和释义;分组讨论文章主要内容。
  • 精读分析
  • 1. 聚焦瀑布和木雕的描写(如“游人如织”“琳琅满目”),通过图片展示和朗读,感受非洲文化的魅力。

    2. 分析第一次对话:“夫人,您买一个吧!”体会少年的诚恳与“我”的犹豫,结合“语无伦次”“遗憾”等词理解人物心理。

    第二课时

  • 情境复现:播放非洲音乐,分角色朗读“我”与少年的对话,揣摩语气(少年诚恳,“我”矛盾)。
  • 探究主题
  • 1. 提问:“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引导学生联系后文“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补充中非建交背景(如周总理访非)。

    2. 讨论“如何避免这样的遗憾”,启发学生思考友谊与尊重的意义。

  • 语言积累:整理文中四字词语,设计填空练习(如“这里的木雕______,让我______”),强化运用。
  • 二、《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初中七年级语文)

    1. 教材定位

    《羚羊木雕》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通过“我”赠送木雕引发的家庭矛盾,探讨亲情与友情的冲突,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换位思考。

    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掌握“怦怦”“寒颤”等生字词;分析插叙手法的作用。
  •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辩论,理解人物心理;学习多角度分析矛盾。
  • 情感与价值观:反思家庭沟通方式,树立正确的友情观与亲情观。
  • 3. 教学重难点

  • 重点:通过语言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如父母的严厉、“我”的委屈)。
  • 难点:理解插叙段落(换裤子事件)对推动情节的作用。
  • 4. 教学过程设计

  • 导入:提问:“如果你把贵重物品送人,父母会反对吗?”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 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概括情节(送木雕→父母逼索→要回木雕),梳理插叙部分的作用。
  • 分角色朗读
  • 1. 分组朗读父母与“我”的对话,对比语气(父母命令式,“我”哀求式),体会代际矛盾。

    2. 分析万芳的宽容(“咱俩还是好朋友”),探讨友情的真谛。

  • 辩论活动
  • 正方:“应该要回木雕”(物质价值);反方:“不该要回”(情感价值)。通过辩论理解矛盾的多面性。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初中语文课本

  • 写作拓展:以“那天的羚羊木雕”为题,从万芳或父母的角度写一篇日记,练习换位思考。
  • 三、教学设计的共通点与特色

    1. 情境化教学:均通过图片、音乐、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代入感。

    2. 语言与情感并重:小学侧重词语积累,初中侧重语言描写分析,均指向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3. 跨文化/家庭议题:两篇课文分别从国际友谊和家庭矛盾切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系中的沟通与理解。

    教学资源建议

  • 《卖木雕的少年》:补充非洲木雕文化视频、中非合作资料。
  • 《羚羊木雕》:推荐阅读毕淑敏《学会看病》,对比不同家庭矛盾的处理方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