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重病人抢救预案

1. 组织架构与原则
首诊负责制:发现危重病人后,首诊医护人员需立即启动抢救,并通知相关科室人员(5分钟内到场),重大抢救需上报科主任及分管领导。
绿色通道机制:优先处理危重患者,无需等待缴费,实行“先抢救后补手续”原则,确保快速诊断和治疗。
多学科协作:复杂病例需组织全院会诊,必要时由医务科协调跨科室合作。
2. 抢救流程与措施
快速评估与处置:护士需在5分钟内完成吸氧、监护、静脉通道建立及采血;医生需迅速判断生命威胁因素并下达口头医嘱。
转运管理:病情稳定前避免搬动,必须转院时需联系上级医院并安排医护人员护送,签署风险告知书。
特殊场景处理:如喉梗阻、休克、中毒等,需按科室专用流程操作(如气管切开、抗过敏治疗等)。
3. 重点环节管理
设备与物资:抢救室需标准化配置急救药品、器械,定期维护并标注位置,禁止挪用。
记录与上报:抢救记录需实时填写,未及时记录者需在本班次内补全;重大事件需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封存病历。
法律与沟通:需与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及风险,完善知情同意书和谈话记录,防范医疗纠纷。
二、手术室应急预案演练
1. 常见演练分类
术中突发情况:如物品清点失误、设备故障(机、供氧中断)、输血反应、职业暴露等。
患者安全事件:心跳骤停、大出血、过敏性休克、术中知晓等。
环境与灾害:火灾、停电、地震、感染暴发等。
2. 核心演练案例解析
物品清点失误
流程:暂停手术→分区域寻找(术野、地面、器械台)→启用C型臂或X线检查→记录并签字→术后分析改进。
改进措施:加强清点制度培训、规范操作顺序、定期案例复盘。
输血反应处理
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生理盐水→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上报并保存血袋。
溶血反应:紧急心肺支持→联系血库复查→封存血样送检。
职业暴露应急
包括锐器伤、体液暴露等,需立即冲洗消毒→上报感染科→评估预防用药→追踪检测。
3. 演练管理要求
职责分工:明确主管医生、师、护士的应急角色,确保快速响应。
模拟与复盘:定期组织情景模拟演练(如心肺复苏、设备故障切换),事后总结优化流程。
法规与规范:遵循《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管理办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确保信息上报及时(2小时内)。
三、政策与质量保障
1. 国家层面要求
2025年医疗质量安全目标强调提高感染性休克、静脉血栓规范预防率,优化四级手术多学科讨论。
突发事件需按分级响应机制处理,重大事件需省级卫健委2小时内上报国家卫健委。
2. 院内体系建设
建立快速反应系统(RRS),早期识别高危患者,降低心脏骤停风险。
定期培训与考核,强化急救技术(如环甲膜穿刺、纤支镜引导插管)及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资料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与流程:
手术室应急预案演练案例:
国家医疗应急政策:
如需进一步了解特定预案的详细脚本或操作步骤,可参考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