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财务管理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

admin22025-05-19 14:45: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定位与财务管理规范性需求日益凸显。财政部与卫生部联合发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财社〔2010〕307号),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构建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框架,强调预算刚性、收支透明、资产安全三大核心原则。这一制度不仅是国家医改政策落地的基石,更是保障基层医疗服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支撑。

一、预算管理:刚性约束与动态平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预算管理模式,要求所有收支必须纳入预算编制,禁止赤字预算。具体流程分为三个阶段:

卫生院财务管理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

阶段 主要内容 政策依据
预算编制 财政部门核定收支基数,结合绩效考核动态调整补助额度 《制度》第八、九条
执行监督 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财政补助预算一般不予调整 《制度》第十一、十三条
决算考核 绩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偏差资金结转下年处理 《制度》第十三条

实践中存在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的问题。例如,四川省部分卫生院因新农合垫付资金回笼延迟导致现金流断裂,反映出预算弹性不足。对此,财政部要求建立“定项定额+绩效”的复合补助机制,允许在重大政策调整时启动预算修正程序,增强制度的适应性。

二、收支管理:分类控制与风险防范

收入方面,《制度》将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明确划分为四类:医疗收入(门诊与住院)、财政补助、上级补助和其他收入。其中药品收入占比受“零差率”政策影响显著,部分地区药品收入降幅达40%,需通过提高诊疗服务费弥补。

支出管理则强调成本控制与合规性。审计发现,部分机构存在超标准收费、虚假列支等问题,如某省审计厅2023年通报显示,12%的卫生院存在违规发放津贴现象。对此,《制度》要求建立三级审批制度,单笔5000元以上支出需经院务会集体决策,并强化内审岗位独立性。

三、资产与成本:全周期管控与效能提升

固定资产管理引入“累计折旧”科目,要求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解决了资产虚高问题。例如,某市推行资产二维码管理系统后,设备闲置率从25%降至8%。成本核算方面,新制度要求按诊次、床日、病种进行全成本分摊,但实际执行中因信息系统不兼容,仍有34%的机构采用简易科室核算。

卫生院财务管理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

药品与耗材管理是成本控制难点。紧密型医共体试点显示,实行县域统一采购可使耗材成本降低18%,但基层机构因议价能力弱,实际降幅仅为5%。这提示需强化区域供应链整合,建立动态比价机制。

四、监督体系:多维审计与责任追溯

财务监督包含三个维度:

  1. 内部审计:要求设立独立内审岗,每季度开展收支合规性检查;
  2. 外部监管:财政部门每年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审计机关聚焦医保结算与采购合规;
  3. 社会监督:部分省份试点财务信息公开,要求卫生院按季公示财政资金使用明细。

责任追溯机制方面,《制度》明确对不合理超收/少支资金抵顶下年预算,并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机构负责人启动问责。但实际执行中,仅27%的地区落实了资金追回措施,反映出制度刚性有待加强。

五、未来挑战:制度优化与数字化转型

当前基层财务管理的突出矛盾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会计制度碎片化,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民营诊所分别适用不同核算标准,医共体内财务整合困难;二是补偿机制滞后,药品零差率补助到位率仅68%,影响机构运营;三是数字化水平低,45%的机构仍采用单机版财务软件,难以对接医保、采购平台。

解决路径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基层医疗财务数据标准,开发集成预算、核算、审计功能的云平台;完善“以服务量定补助”的动态补偿机制,将家庭医生签约率等指标纳入考核;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药品溯源、医保结算中的应用,提升数据可信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医疗资源公平可及的重要保障。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改革:一是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与弹性调整的平衡机制;二是构建“业财融合”的数字管理系统;三是建立跨层级的财务协同监管网络。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公益性与可持续性”的双重目标,筑牢全民健康覆盖的财政基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