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不拿陌生人的物品。
2. 能力目标:掌握拒绝陌生人的方法(如礼貌拒绝、求助成人、大声呼救等)。
3. 情感目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对陌生人的警惕性。
4. 延伸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提升幼儿的应变能力,引导幼儿完整表达自己的判断依据。
二、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
安全主题挂图或PPT(如《聪明的明明》《丽丽和陌生人》等故事场景)。
道具:糖果、玩具(用于模拟诱惑场景)。
情景模拟人员:邀请一位幼儿不熟悉的校工或家长扮演“陌生人”。
2. 知识准备:
提前通过故事或讨论帮助幼儿理解“陌生人”的概念。
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故事引发思考
1. 讲述故事:
以《小兔乖乖》《聪明的明明》等故事导入,提问:“为什么不能给陌生人开门/跟陌生人走?”引导幼儿讨论。
2. 结合图片分析:
展示挂图,例如陌生人用玩具、食物引诱幼儿的场景,提问:“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二)情景模拟:实践应对策略
1. 模拟场景一(户外诱惑):

教师借故离开教室,由“陌生人”用糖果或玩具引诱幼儿离开。观察幼儿反应,结束后提问:“为什么不能跟他走?”。
2. 模拟场景二(冒充熟人):
“陌生人”冒充家长朋友接幼儿,引导幼儿回答:“我要等老师/妈妈来接我!”。
3. 关键对话练习:
训练幼儿礼貌拒绝:“谢谢,我不要!”“我要问老师/妈妈。”。
(三)讨论与强化安全方法
1. 小组讨论:
提问:“如果陌生人硬拉你走,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大声呼救”“咬他的手”等方法。
2. 总结安全原则:
明确“三不原则”: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透露家庭信息。
四、教学反思
1. 成效:
幼儿能口头复述“不跟陌生人走”的规则,初步掌握拒绝技巧(如礼貌拒绝)。通过情景模拟,部分幼儿表现出警惕性。
2. 不足:
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易被诱惑动摇(如玩具吸引),缺乏实际应对经验。
家庭信息记忆薄弱(如地址、电话),需家园合作加强练习。
3. 改进措施:
增加分角色扮演:让幼儿轮流扮演“陌生人”和“被诱骗者”,深化理解。
家园共育:发放《安全手册》,家长配合模拟家庭场景(如陌生人敲门)。
日常渗透:在户外活动、离园环节随机提问,巩固安全知识。
五、活动延伸
1. 亲子任务:家长与幼儿共读绘本《我不跟你走》,完成家庭安全演练。
2. 区域活动:在角色区设置“陌生人敲门”场景,强化应对行为。
参考来源:整合自屈老师网、百度经验等教案设计及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