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份基于多篇教学资源整合的《我的“长生果”》优秀教案设计,融合了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及互动环节,可供参考:
《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家叶文玲回忆少年时代读书与写作经历的散文,通过“长生果”的比喻,揭示书籍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阐述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促进关系。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适合引导学生体会阅读乐趣,学习读写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认识“扉、瘾、馈、酵”等12个生字,理解“囫囵吞枣、如醉如痴、呕心沥血”等词语含义。
理清作者读书与写作的几件典型事例,把握文章脉络。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批注、小组讨论,分析作者从阅读中悟出的写作道理。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的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体会书籍作为“精神长生果”的深刻寓意。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读写经历,感悟“真情实感”和“创新构思”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作者读书与写作的经历,理解“长生果”的象征意义。
难点:结合自身体验,领悟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学习读写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提问互动:
“你们知道‘长生果’是什么吗?在神话中它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课题中的引号作用,引出书籍作为“精神食粮”的比喻。
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叶文玲及其代表作,强调阅读对她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
学生速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完成表格梳理“读书阶段”与“写作成果”。
示例表格:
| 读书阶段 | 书籍类型 | 写作成果 |
|-|--|-|
| 童年时期 | 人画片、连环画 | 《秋天来了》(甲优) |
| 少年时期 | 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 《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2. 词语理解:通过上下文猜测、替换比较法学习“如饥似渴、牵肠挂肚、别出心裁”等词语。
(三)精读探究,领悟道理
1. 分析阅读经历:
小组合作:选择作者读书的一个阶段(如“读文艺书籍”),圈画关键词句(如“囫囵吞枣”“如醉如痴”),体会作者情感,并朗读展示。
提问引导:
“作者为什么说读书是‘美差’?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从‘不求甚解’到‘做读书笔记’,作者的阅读方法有何变化?”
2. 探究写作启示:
重点段落:聚焦两次作文经历(《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讨论:
作者如何通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真情实感”获得好评?
结合自身写作,谈谈对“模仿借鉴”与“自我创造”的理解。
3. 品析语言特色:
赏析比喻句:“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体会比喻的生动性。
学习引用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增强说服力。
(四)拓展迁移,读写结合
1. 课堂活动:
角色扮演:假设你是少年叶文玲,向同学推荐一本影响你最深的书,说明理由。
写作练习:仿照第7段(《秋天来了》的创作过程),用“牵肠挂肚、心安理得”等词语写一段读书感悟。
2. 情感升华:
播放诗歌朗诵《神奇的书》,引导学生齐读课文结尾,感悟书籍对生命的滋养。
四、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摘抄文中优美词句,背诵第2自然段(比喻句集中段落)。
2. 实践作业:记录一次“最难忘的阅读经历”,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并分享读书收获。
五、板书设计
我的“长生果”——叶文玲
读书:画片→连环画→文艺书→名著
(津津有味→如醉如痴→呕心沥血)
写作:构思别出心裁 → 真情实感 + 创新
寓意:书籍是精神的长生果,滋养生命成长

设计亮点:
通过表格梳理、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课堂互动性。
结合学生自身读写经验,实现“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
融入诗歌、名言等跨文本资源,深化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