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復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避世。
商山四皓隐踪迹,桃源居民亦遁迹。
过往路径渐湮灭,来路荒芜无人迹。
相约农耕勤耕作,日落归家共休憩。
桑竹成荫遮烈日,豆谷随季自生长;
春蚕吐丝秋丰收,无需纳税享安宁。
荒草掩路阻交通,鸡犬相闻声互应。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简朴无新饰。
孩童欢歌纵情唱,老者悠然乐游憩。
草木荣枯知时节,寒来暑往自成岁。
生活安乐无忧虑,何须劳心费才智?
桃源隐世五百载,一朝现世如仙境。
淳朴世俗不同源,转瞬复归深幽蔽。
试问凡尘游方士,怎知世外此奇境?
愿乘清风踏云去,追寻知己共高飞。
(参考来源:)
《桃花源记》翻译(简略版)
原文(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此处省略原文,详见下文译文)。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一渔人沿溪行船,偶遇一片桃花林。林尽水源处现一山洞,洞内初极狭窄,后豁然开朗,见一村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遍布,鸡犬相闻。村中男女耕作,衣着如外人,老少皆怡然自乐。
居民自称秦时避乱至此,与世隔绝,不知汉、魏晋。渔人停留数日,辞别时被告知“不足为外人道”。归途标记却被毁,再寻不得入口。后有隐士刘子骥欲往未果,终无人再访。
(简略版综合自:)
补充说明
1. 《桃花源诗》与《记》的关系:
2. 核心思想:
如需进一步解析或对比不同译本,可参考林语堂等名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