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矿安全生产体系中,班组作为最基层的管理单元,班组长既是生产一线的指挥官,也是安全防线的守护者。2024年,随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深化实施,班组长的履职能力直接关系到矿井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某国有重点煤矿采煤班组的实践为例,系统阐述班组长在安全生产、团队管理、技术创新等维度的履职路径,通过量化指标与典型案例的结合,展现现代煤矿班组长的多维角色定位。
一、安全责任体系构建
安全指标 | 2023年数据 | 2024年目标 | 达成措施 |
---|---|---|---|
隐患整改率 | 92.5% | ≥95% | 建立隐患分级管理台账 |
三违发生率 | 0.8次/千工时 | ≤0.5次/千工时 | 实施行为安全观察制度 |
安全培训覆盖率 | 100% | 100% | 推行VR事故模拟系统 |
在安全责任落实方面,本班组创新实施“三三制”管理模式:每日三次岗位安全确认、每周三次专项隐患排查、每月三次应急处置演练。通过引入智能矿灯与人员定位系统,实现作业人员位置实时监控,2024年累计纠正不安全行为32起,较去年同期下降40%。特别是在液压支架防倾倒装置改造中,班组提出的“双液压锁紧+位移传感器”方案,使支架稳定性提升60%。
针对新《安全生产法》要求,建立“1+N”责任传导机制:班组长负主体责任,设立机电、通风、运输等专业安全员。通过风险抵押金制度,将个人安全绩效与薪酬挂钩,2024年安全奖金差异化系数达到1:3,有效激发全员安全意识。
二、生产任务高效执行
面对地质构造复杂的工作面,本班组创新采用“四维动态管理法”:时间维度实施错峰检修,空间维度优化割煤路线,设备维度建立健康档案,人员维度推行技能矩阵。2024年原煤工效达到18.5吨/工,较行业标准提高23%。在EBZ260型掘进机应用过程中,通过优化截割参数,单循环进尺提高0.8米,月进尺突破450米大关。
建立“三色”生产预警机制:绿色(正常)、黄色(风险)、红色(停产)。利用大数据分析设备运行参数,提前3天预判采煤机轴承故障,避免非计划停机损失。通过精益生产管理,设备综合利用率从82%提升至89%,吨煤电耗下降1.8千瓦时。
三、团队建设与技能提升
实施“双通道”人才培养计划:技术序列设置初级工→高级工→技师→首席技师四级晋升通道;管理序列建立后备班组长储备库。2024年培养高级工6人,技师2人,向矿输送区队管理人员3名。创新“3+2”培训模式:3天理论授课+2天现场实操,重点攻关智能化采煤控制系统操作难点。
建立“积分制”绩效考核体系,设置安全、质量、创新等6大类28项指标。每月公示积分榜,前三名获得外出培训机会。2024年班组提案改善数量达到56项,其中“转载机自移装置改造”项目年节约人工成本120万元。
四、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牵头成立“五小”创新工作室,2024年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5项。自主研发的“液压支架压力无线监测系统”,实现支护阻力实时传输,预警准确率达到95%。在31108工作面应用后,顶板事故率下降70%。该技术已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推广“数字化班组”建设,建立包含设备管理、人员定位、安全预警的智能管理平台。通过5G+UWB技术,实现远程故障诊断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2024年设备故障影响生产时间同比下降42%,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在智能化矿山建设背景下,煤矿班组长正从传统生产组织者向复合型管理者转型。未来需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深化AI技术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二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三是完善智能化装备操作培训体系。建议建立班组长职业发展通道,将技术创新成果纳入职称评定体系,激发基层管理者的创新活力。
通过持续优化“安全-生产-创新”三维管理体系,班组长能够更好发挥“兵头将尾”作用,为煤矿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某煤矿的实践表明,当班组长的履职效能提升10%,可带动全矿生产效率提高3.2%、事故率下降18%,这充分印证了强化班组长队伍建设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