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田园风光如同一幅宁静的油画,而《牧场之国》作为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经典课文,通过诗意语言和独特视角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获得市一等奖的王玲丽老师教学实录,以“想象画面、品读语言、感悟意境”为核心,构建了兼具深度与美感的课堂范式。本文从教学设计、策略创新、素养培育三个维度解构这一经典案例,探索其如何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一、教学目标与设计理念
王玲丽老师的教学设计精准锚定课标要求,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在认识8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汉字的语言基础上,通过四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反复吟诵,引导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独特魅力。其设计理念体现三个创新:
设计维度 | 实施策略 | 教学实录体现 |
---|---|---|
情境创设 | 视频导入+古诗铺垫 | 课前播放荷兰风车、运河实景视频,辅以《四时田园杂兴》朗诵营造意境 |
任务驱动 | 四幅画面解构 | 将课文分解为“牛群吃草”“骏马飞驰”“牲畜同乐”“夜晚宁静”四个场景 |
在牛群吃草场景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专注”“贵夫人”“家长”等拟人化词语的品析,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生动性。例如引导学生想象“牛群站立不动时在思考什么”,既训练发散思维,又深化对牧场宁静氛围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与实施路径
该课例突破传统略读课文教学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实施路径:
(1)朗读指导的立体化
通过个人读、配乐读、对比读、回环读四重设计,构建阶梯式朗读体系。如在“骏马飞驰”段落,先由学生自由朗读感知画面,再播放马群奔腾音效辅助情境代入,最后师生合作完成“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的激情诵读。教师特别注重语气指导:描写绵羊时用轻柔语调表现闲适,刻画马群时以高昂声线展现自由,夜幕降临时则通过气声朗读营造静谧。
(2)读写结合的实践性
课堂设置三次语言实践:初次通读时勾画优美语句并批注感受;精读环节仿写拟人句;拓展阶段以导游身份创作解说词。例如在学习“仪态端庄的贵夫人”比喻后,学生现场创作出“芦苇像跳芭蕾的少女,在风中踮起脚尖”等生动表达。这种设计使语言积累与创作输出形成闭环。
三、核心素养的培育实践
该教学实录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具有示范意义:
(1)审美鉴赏力的浸润
通过“色彩—构图—意境”三重审美引导,构建立体审美框架。如分析“丝绒般的碧绿草原”时,既从视觉角度比较“碧绿”与“翠绿”的色差美感,又通过触觉联想“丝绒”的质地,最终指向荷兰牧场舒适和谐的整体意境。这种多维度的审美解析,使学生的文学鉴赏从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
(2)思维品质的发展
设置批判性思维训练点:针对“为什么四次强调‘真正的荷兰’”这一核心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学生通过对比四幅画面,发现反复手法既强化主题,又暗含“动物—环境—人类”的和谐关系递进。这种思维训练突破传统问答模式,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王玲丽老师的《牧场之国》教学实录,通过精准的目标定位、创新的策略设计和深度的素养培育,为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提供了经典范式。其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语文课堂应构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在情境创设中激活学习动机,在语言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多媒体资源与文学鉴赏的深度融合路径,或开发跨学科的主题学习项目,让荷兰牧场的诗意真正流淌进学生的生命体验。